問題的解決始于對問題的關注。
2009年,被網民稱為“農民工職業病防治關注元年”,人們期待農民工職業病防治揭開新的歷史一頁。
“農民工職業病防治關注元年”,2009年,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被載入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史。
等風波平息之后,人們關注的是農民工職業病防治的未來。
張海超是一座里程碑
不到患病的那一天,他們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多么危險,不知道自己患職業病的幾率到底有多大。但對許多人而言,即使知道自己患了職業病的事實,卻仍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職業病,像一張網牢牢鉗住了他們的生命,維權路上的重重障礙,更冷漠的事實在等待著他們。
相關法律確實有漏洞可鉆,但更重要的是公權力的不作為,法制不彰,是本來應該公正的鑒定部門,站在了強勢的企業一方。
他們該怎么辦?
在河南省新密市農民工張海超事件之前、之后,2009年里我國還發生過兩起轟動全國的職業病維權事件——云南水富農民工安徽石英砂廠打工集體塵肺、湖南百名農民工深圳打工集體塵肺事件。
這3起轟動全國的農民工職業病維權事件,使2009年在我國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史上顯得異常沉重而不同尋常。
張海超“開胸驗肺”,用血的事實將一幅農民工職業病患者的生存鏡像呈現在人們面前,將職業病防治的嚴峻形勢呈現在人們面前,將普通人維權之難呈現在人們面前:要將暴力施予自身。
“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實現一點基本的權利,都要靠搶出位才有保障,那么人們必然是慌亂的而非從容的,是暴戾的而非溫和的,是敵意的而非信任的,是自私的而非博愛的。”
社會的健康、正常運轉,必須建立在對人們的基本生存權益的保障之上。農民工因患職業病而致貧、返貧及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不容忽視。
揭開冰山一角
“我國職業病危害正在由城市工業區向農村轉移,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轉移,由大中型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職業病危害分布越來越廣。”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王德學指出。
這三起職業病維權事件,暴露的只是我國農民工職業病防治的冰山一角。
許多農民工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危害缺乏認識,直接導致受職業病危害的農民工數量呈上升趨勢。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毒有害企業超過1600萬家,危害企業從過去的國有造船業、采礦業、機械制造業、化工業,擴展到水產養殖業、木業加工、皮革制造、石料加工、箱包制鞋等行業,危害也逐漸向民營和外資企業擴散。受到職業病危害的人數超過2億,其中80%為塵肺。在這2億人的巨大群體中,農民工占了絕大多數。
與龐大的職業病危害人群相比,是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滯后。
工人一旦患職業病,輕則失去勞動能力,重則失去生命,而相比起工人的生命,企業的違法成本很低。根據《職業病防治法》及本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未安排職業病病人、疑似職業病病人進行診治的,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而企業責任感缺失,無視法律規定,剝奪了農民工依法享有的職業病知情權。很多人在發病前根本無法知曉自己的病情。一些單位不履行職責,對有毒崗位從業工人沒有進行專業培訓和定期體檢,隱瞞崗位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真相。
即使患病,單位的體檢也無法“發現”,有的農村青壯年農民工患上職業病后,被用人單位辭退,得不到應有的診治,錯過了救治機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喪失了年輕的生命。
《職業病防治法》的某些條文和一些利益驅動,常常使一些職業病鑒定所做出對企業有利的鑒定。
“得了職業病,還得工作單位開具證明才能鑒定,這本身就是一個讓高污染企業可鉆的空子。”根據《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工人做職業病鑒定需要企業出具,相關證明,如果單位不配合,那么工人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
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的促動,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帶血的GDP”。很多地方政府提出的“親商”口號,這可能是諸多勞動者保護措施形同虛設的根源。防治農民工職業病以及職業病賠償無疑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影響當地經濟發展。
滯后的《職業病防治法》和單純經濟利益的驅動,導致基層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喪失。但日趨嚴峻的形勢已經表明,我國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已經成為我國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僅僅是開端
張海超事件后,新密市的一些石料廠關停了。但農民工職業病屬于“人為疾病”,防治農民工職業病還要從源頭上做起,從完善職業病防治、監管制度上做起。
“張海超”們奔走呼號的鑒定經歷,為國家完善職業病鑒定的相關規定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規劃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把職業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層層分解目標,明確具體措施,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到2015年,嚴重職業病危害案件查處率達到100%,職業病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各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2009年9月1日,《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下文簡稱:《暫行規定》)的生效,使職業病認定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
《暫行規定》明確了生產經營單位是職業危害防治的責任主體。
用人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時,屬于職業病危險崗位必須寫入勞動合同,應將職業危害及后果如實告知職工;對職工進行職業危害防治知識培訓;建立企業內部的監督隊伍;對職工進行必要的體檢、為職工建立健康檔案;給有職業危害的崗位職工配備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化學品材料應提供中文說明書;對危險崗位的工藝設備及時更新改造,嚴格做到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暫行規定》鼓勵群眾舉報職業病危害企業,發現工作環境易引發職業病人們可舉報。
凡是容易發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必須向職工提供安全工作環境。職工在工作中如果發現有危害自己健康的因素,可以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舉報,由相關部門按規定查處。
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切實保護勞動者的職業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工受職業病侵害的事件發生,遏制農民工成職業病高發人群的發展勢頭正成為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但農民工職業病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可。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
元年,指第一年。
網民稱2009年為我國“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元年”。因為他們希冀,那些農民工付出的血和痛,甚至生命的代價。最終能換來社會的進步,希冀這一年能成為我國農民工職業病防治的新開端,希冀職業病防治從制度層面到具體實施階段都能與時俱進,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