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宣傳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黨在農村方針政策的有效途徑,是推進新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農村改革和農業對外開放的必要支持。
作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和各種新聞媒體應以強化為農服務、增加農民收入為著力點,把三農新聞宣傳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不僅可以促進新聞媒體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也是新聞媒體運用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契機。
一、要面向基層,在服務大局、服務群眾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所謂三農,基調是農業,基地是農村,核心是農民。隨著社會發展,黨和政府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三農工作的重要性。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關于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
黨和政府的重視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成為現實的可能。這也使新聞媒體關于三農的呼聲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有了落腳點。
那么如何面向基層,在服務大局、服務群眾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呢?
(一)從過去的“媒體本位”轉變為“三農本位”
在當今以商業文化為表征的消費社會的環境下,受眾成為新聞傳媒存在的社會基礎,是社會信息的源泉,也是新聞傳播效果的最終實現者。有關三農的報道,必須從過去的“媒體本位”轉變為“三農本位”,牢固樹立三農意識,以平民化的視角、大眾化的理念、通俗化的方式,認真做好三農報道。
(二)深入到農村,到農民中去
我們不僅僅要真實地展示廣大農民的生存現狀,及時傳遞農民的心聲,反映他們的求索和經驗,我們更要通過這一張張滄桑的面孔,一個個或心酸、或喜悅的故事,理性、建設性地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了解農民群眾的生活,要與農民和農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們高興、什么事情讓他們發愁,才能發現更多新聞線索,挖掘農村中的“亮點”,才能采寫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三農新聞,為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三)樹立為三農服務的觀念。
媒體為三農服務主要體現在信息服務上。具體要提供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服務:提供政策、法規方面的信息服務;提供種植業和養殖業新技術、新品種的信息服務;提供農產品價格、銷路、需求等信息服務。
進入2009年以來,結合自身實際,《農村·農業·農民》B版以提高認識為著眼點和突破口。以強化為農服務為著力點,以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為落腳點,雜志開辟出《科技》、《健康》、《法律》、《旅游》、《養殖》5個欄目、10個版面為廣大農民送去農業科技、種植技術、健康常識、涉農法律信息、旅游、養殖技術,并開辟《幫幫忙》欄目,搭建農產品、農機具購銷平臺。
政策和法規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過媒體傳播到農村和農民中去。深入淺出地宣傳黨中央、國務院的各種重農、支農、惠農政策,及時為農民提供各種政策、法規服務,這是媒體權威性和指導性的體現。同時,新聞媒體也要把三農方面的信息傳遞到全社會,以引起決策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促進有關問題的解決。
二、重在引導,為在全社會形成重農、支農、護農的氛圍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前不久,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書寫的3個“最需要”,令人警醒。
目前,在農民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三農的主要矛盾已集中體現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上。增收既是廣大農民產業結構調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聞媒體做好三農宣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聞媒體要圍繞增收這一主要目標對農民加以引導:
(一)培養農民信息收集、信息應用和信息反饋的能力和意識,引導農民利用各種信息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這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市場經濟下的農業需要信息支持,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農民從電視、報刊、廣播或互聯網上獲得市場信息,從而決定生產經營的品種、項目和數量。
(二)引導廣大農民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效益觀念,成為增收主體
要圍繞增收這一目標,轉換三農新聞報道的視角,把過去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商品生產宣傳及時轉移到提高農業社會化、產業化、標準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增加農業綜合效益上來,反映各地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有針對性地加強發展民營經濟和勞務輸出等方面的增收新途徑、新領域的宣傳,使廣大農民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效益觀念,成為增收主體。
(三)要更多地關注農村在實踐中的創造,推廣先進經驗,引導農民推廣和應用先進的生產方式
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要靠農民在實踐中的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等都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新產物。
報道應以內容取勝。主題鮮明,內涵豐富。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深度挖掘主題,樹立精品意識,大膽創新,力求突破。
(四)著眼于鼓勁,著眼于穩定,著眼于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農村總的形勢是好的。我們在新聞報道中,要始終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著眼于鼓勁,著眼于穩定,著眼于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即使是觸及問題的報道,也要從積極的、建設性的角度切入,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以揭為快,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
把農民的利益實現好、發展好、保護好,形成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環境,為在全社會形成重農、支農、護農的氛圍作出貢獻,媒體應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新聞媒體要加大對三農工作的宣傳力度,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輿論氛圍。
三、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幾個方面
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報道內容應貼近三農,要帶著感情才能做好三農宣傳工作
三農報道內容要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生活。貼近人民群眾,不能故作高深,也不能高高在上。要實實在在地為農民著想,把上下各方面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為讀者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高品質新聞產品和精神食糧。
三農報道要以強化為農服務,增加農民收入為著眼點,要善于把報道內容與農民的聯系由間接化為直接,由概念化為直觀,要把三農報道同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及切身利益緊密結合。
(二)要以小見大,揭示規律,跳出農業宣傳農業
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做好宣傳報道;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宣傳好重大典型,多用基層群眾的視角,多寫有血有肉、可讀性強、思想性強、有分量的報道;同時希望加強輿論監督和民意反映;要以小見大,揭示規律,跳出農業宣傳農業。
在報道中要具有全面、正確、深刻的大局意識。一方面抓住具有全局性的問題做好報道。運用正確的輿論推動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面抓住新問題、新思路、新事物、新動向。使報道真正為農民服務,真正具有活力。見微知著,要具備在無關緊要的事實中發現有新聞價值的“大新聞”的能力。
(三)不人云亦云,而要“人云我新、人云我實、人云我深”
在開展報道時,要依托現有資源,跳出思維定式,緊跟時代脈搏,發揮創新精神,不斷提高雜志的競爭力;要善于替農民說話,敢于為農業說話,熱心為農村說話,抓住熱點、難點、重點,帶著問題,準確定位,為全省農民鼓與呼。做好三農報道要在可讀性、可用性和可塑性上做足文章,要面向農民、面向城鄉一體化,抓好市場經營、激活內部活力,立足服務,突出特色,展現活力。宣傳報道尤其要做到有創意、有策劃,打組合拳,用典型說話、用數據說話、用事實說話、用圖表說話、用觀點說話,不要人云亦云,而要“人云我新、人云我實、人云我深”。
三農問題是新聞的富礦,農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是三農新聞的不竭源泉,三農報道只有一如既往關注他們的前途命運,做好政策解讀、答疑釋惑;知識傳播、信息服務;排憂解難,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鼓與呼,才能為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