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聞三市,一船渡兩省,是石并鄉的真實寫照。近幾年,在黨的惠農政策指引下。該鄉興水利、辦學校、修道路。特別是開發旅游業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秋時節,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紅柿子爬滿山坡,漂亮的街道,成排的農舍,田野中農民那燦爛的笑臉,無不蘊藏著山鄉的新韻。
昔日:身綁葫蘆漂黃河
順口溜:看看在眼前,喊喊聽得見,若要進趟城,走走要數天
如今:金光大道穿鄉過
1976年,峪里鄉從石井公社分出(2005年峪里鄉撤銷并回石井),那時從石井到峪里要走50多里的山路,因此,峪里的一些鄉干部或群眾要到縣開會、辦事,就用三四個葫蘆穿成一串,綁在身上,順黃河漂流20多里,到西沃鄉后上岸坐車到縣城。而從縣城返回時,則要乘車到石井,再步行回峪里。
現在,石井鄉實現了村村通公交,每天30多個班次的公交車讓石井群眾隨時都可以外出,從石井到縣城,不到1個小時就能到達。
交通條件的改善帶來的不僅是便利,更有經濟上的實惠。該鄉南腰村年產近10萬公斤優質柿子每到收獲季節,掛在樹上的青柿子都變成了白花花的鈔票。
面對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公路交通,老百姓又編出了一段段順口溜:“而今公路如蛛網,車行路上好寬敞,道道連著新農村,小康路上真開心。”
昔日:廣種薄收日難熬
順口溜: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伴心酸;耕地耙田累彎腰,肚皮就是填不飽
如今:發展旅游致富忙
石井鄉龍潭溝村的齊好國是能干的人,可是在以前,老齊燒木炭、編荊笆、挖山藥、賣雞蛋,吃苦受累就是賺不到幾個錢,一家人居住在半山腰的兩間舊瓦房里,齊好國整天唉聲嘆氣,這苦日子什么時候才到頭?孩子將來怎么辦?
1999年,石井鄉吹響了旅游開發的號角。2006年9月,黛眉山景區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為新安旅游翻開新的一頁,石井鄉正式成為一個旅游鄉鎮。
旅游開發帶來的不僅僅是游客,而是第三產業的同步發展。目前,石井鄉的食品加工企業多達10余家,山野菜、柿子醋、土蜂蜜、笨雞蛋、黃河魚等經過加工、包裝,賣到了全國各地。
齊好國現在有了用武之地,景區開發以來,他從山上搬下來,先是開了一個小吃店,后來又組織人員在開發工地上千工程,“老齊三遷”的故事不僅在景區里家喻戶曉,而且還上了《河南日報》呢!
昔日:閉塞落后山中藏
順口溜:日出而作,收獲菲薄;日落而息,心靈空虛
如今:信息暢通達四方
1996年前,石井鄉里沒有電話,遇到個緊急會議時,辦公室工作人員就會把會議通知用復寫紙復寫上24份,讓包村干部送到各村干部手里。
1996年,程控電話發展到石井,鄉政府裝了4部電話,僅初裝費就花了1.2萬元。南腰村當時的村支書于國仁一咬牙,也交了3000元初裝費,成了石井鄉第一批裝電話的村。
通訊的發展日新月異,電話、手機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以南腰村為例,原來全村有70多部固定電話,而現在固定電話逐漸減少,手機卻多達300多部,于國仁一家就有5部手機。
前幾天,于國仁遠在上海打工的小兒子就給老于打回來電話,說自己在上海挺好的,一個月收入近3000元。一番話讓老于放下心來,他高興地說:現在信息通達,交通便利了,我們村成環境優美的都市村莊了。”
說起變化,村民有人說變化在住房上,以前是窯洞,后來是瓦房、平房,現在都住樓房了。有人說變化在教育上,以前學校多寄居在舊廟、祠堂、倉庫里,現在各村面積最大、樓層最高、質量最好、環境最美的是學校。有人說變化最大的是水利,以前吃水靠水窖,蓄水靠水塘,現在村村用上了自來水,告別了吃水貴如油的日子。但是,人們感受最多的是黨的政策實在好,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