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奧巴馬一起開辟未來,那就是藍色巨人的計劃。
“下一個大未來是什么?云計算?”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向高級副總裁喬恩(Jon Iwata)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IBM位于紐約州約克城高地的研究中心的會議室外正細雪紛飛,時值2008年1月。“云計算#8943;#8943;太窄了。”喬恩表示質疑。
下一個大未來
一個月后,喬恩的小組提到了“智慧地球”。“YES!”彭明盛興奮地揮了揮拳頭。此次會議是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個概念,但早在2000年,IBM就在為它做著準備。
“我們的星球‘不夠智慧’,而‘不夠智慧’會導致難以挽回的額外支出。在美國,由于電網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電能損失高達總電能的67%。交通系統、零售系統、食品系統也是如此,美國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780億美元,消費品和零售行業由于供應鏈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損失每年約為400億美元,相當于其銷售額的3.5%。”彭明盛在IBM內部研討會中說道。
省下一分錢,就等于賺了一分錢。把這些不必要的支出降到最低,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描述起這個計劃的前景,彭明盛帶著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如果我們的星球多點智慧,讓分散的啞巴網絡聚在一起說話,互通有無,我們就能攻克交通堵塞和空氣污染,也能夠使陳舊的電網煥發新生。”
找出問題,投入百億美元用于研發,邀請更多顧問參與,認真開展宣傳活動,之后等待利潤滾滾而來,這是IBM的行事方式。最著名的例子來自斯德哥爾摩,在那里的一個交通系統改造工程,在后來引起了奧巴馬的關注。
斯德哥爾摩的交通規定是,對一天之內不同時間點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車輛收取費用。IBM安裝了光符識別(OCR)軟件的高架攝像頭,將車牌號拍下傳送到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進行計費。這不算什么新技術,但它讓交通總流量在系統一開始實施之際就銳減35%,尾氣排放減少了14%。這個案例中,IBM更多的是將現有資源、技術進行整合。這種思路很快在IBM的其他客戶那里運用開來,包括諸如“智慧的”醫療、水治理、零售、食品等系統。
奧巴馬的邀請
“關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投資是否有利于創造就業崗位,我們需要一份分析報告。”奧巴馬政府對IBM發出了邀請。這份邀請據傳來自于奧巴馬政府在新聞報道中聽說了彭明盛正式對外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以及斯德哥爾摩交通改造的經典案例。
彭明盛在他的報告中給出了更進一步的見解:“危機同時意味著巨大機遇,大規模刺激性投資計劃的目標不應僅僅是為了創造就業機會,解決一時之需。與其激發美國原有經濟活力,不如順應未來競爭變化,提前進行經濟轉型布局,搶占全球下一個經濟周期的競爭制高點。智慧基礎架構應是美國現在創造新就業崗位,刺激經濟增長的最佳途徑。”
“迅速創造工作機會以及通過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這是彭明盛報告的核心思想。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呢?
答案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整合起來。
“一直以來,我們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筑物、發電廠、油井;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移動電話、路由器、寬帶等。前者的特點是鋼筋混凝土和電纜,后者是比特、芯片和帶寬。”彭明盛在提交給奧巴馬的報告中寫道,然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事物—任何人、任何物體、任何流程或任何服務,任何組織都可以非常熟悉數字技術并與網絡連接。”
在奧巴馬當時所寫的“劇本”中,推出的用1000億美元支持能源與信息技術的方案,是整臺經濟刺激計劃“大戲”中的重要一幕。它旨在迅速創造工作機會,同時為長期經濟增長做好準備。“智慧地球”正是那個“最適合出任主角的演員”。
以奧巴馬競選時承諾實現電網數字化而言,針對它的投資達到了數十億美元。硬件商、因特網公司、軟件公司、公共設施和媒體都將參與到其中“搶食”,只不過以不同的名義。華為是“智慧城市”,思科是“智能城市化(Intelligent Urbanization)”,GE是“綠色暢想”,惠普是“傾聽地球”,但都是通過傳感網與通信網絡實現人與物、物與物間的通信,這正是物聯網的本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