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在所有人前面成為“感知中國”的中心,讓無錫成為物聯網城市,是這個中國鄉鎮工業、民族工業搖籃的新動作。但有著同樣想法的城市不在少數。
9月20日,無錫市科協的人忙得很,2009年的這個全國科普日,他們張羅的主題與眾不同,市民們聽到最多的是一個新詞:物聯網。這一天距離溫家寶總理來無錫視察只有1個月,距離劉海濤來到這座城市也只有短短3年。
摸到一張好牌
當劉海濤第一次接到馬曉東電話時,馬曉東已經找了他兩個星期。自從接到招商引資的任務以后,無錫太湖科技園區科技經濟發展處處長馬曉東就天天在中國科學院的網站上瀏覽最新的項目消息。
他腦子里盤旋的,是市委書記楊衛澤交辦的任務:“找一個更具戰略性的高科技項目回來。”
當時劉海濤的公開身份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馬曉東迅速上報。楊衛澤看完報告后說:“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個人請回來。”這個決定與劉海濤的另一重身份有關:中國傳感網技術標準工作組組長。
2008年11月,“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成立的時候,無錫為自己摸到一張后來被譽為“中國物聯網研究核心單位”的好牌。
建設“感知中國”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來到無錫,在傳感網中心參觀時,他指出應“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國中心。”業界迅速將這一信號與奧巴馬提出支持IBM的“智慧地球”戰略關聯起來,美國人的計劃被視為刺激本國經濟復蘇的一針強心劑。
就無錫而言,它在物聯網產業鏈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傳感產業。之后的整整一個月里,無錫市政府幾乎都在圍繞這次視察行動做下一步工作。9月12日,央視《對話》錄制了一臺關于物聯網的節目,楊衛澤、副市長談學明現場參與對話。緊接著,無錫市先后向工信部部長李毅中、發改委主任張平、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等匯報工作。李毅中等指示,要求無錫市盡快將建設方案上報國務院。
與此同時,股市中一個名為“物聯網”的新板塊突然出現,包括了遠望谷、新大陸、廈門信達、上海貝嶺在內的一干與物聯網技術有所關聯的公司均被莊家和股民熱捧。
一夜間,幾乎所有的證券分析師都開始研讀或者撰寫一篇篇的物聯網報告,而財經媒體也刊出了一篇篇物聯網科普文章。
標準是最大的絆腳石
來得快,去得快,人們的熱情冷了下來。
專家們的報告說:要真正實現廣泛應用,還需5年~10年。
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看來,傳感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通信網絡技術等物聯網必需的不少技術,我們都基本掌握,但是怎樣形成一個統一的網絡是個關鍵問題,這首先牽涉到一個“標準”問題。比如,中國和美國的杯子都要“開口說話”,中國的杯子“說”中文,美國的杯子“說”英文,便無法溝通,所以,最好讓他們都“說”一種語言,即“標準”。
這是比秦始皇“書同文”更龐大復雜的工作。目前,中國已完成幾十項標準項的制定,全球主要RFID標準也均已在中國應用,但先進的語言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全球RFID專利布局戰早已打了多年。截至2006年,中國在RFID領域的專利申請與授權總量大約僅600項,遠少于美國,而且多以實用新型為主。
“用什么樣的標準,牽涉到巨大的國家利益。”楊震說。在移動通信網、計算機互聯網興起之時,中國只能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行事,其結果便是中國掙了些蝦米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研RFID的寧煥生副教授則認為,縱然專利不多,但中國巨大的市場是談判最好的籌碼,但國內并沒有對整個物聯網的總體架構進行專業研究的機構,也沒能拿出像樣的方案,這在與外國博弈之時非常不利。
市長們的推動力
劉海濤和寧煥生都認為,現在物聯網廣泛應用于局部某個智能系統,是局部應用,今后會慢慢走向廣域的應用,而新的網絡便將逐漸淘汰掉舊的網絡。
未來的洗牌,現在就該做準備。在中國特色的機制下,地方城市管理者的發力,也許有助于打破千頭萬緒的物聯網絆腳石。
今年底,無錫將測試發放第一批市民卡,這是無錫以政府之力推動物聯網的一項應用,將社保卡、交通卡、銀行卡合為一卡。這意味著無錫市政府需要將勞動與社保機構、交通部門、金融機構良好地協調在一起。
除了無錫,全球還有數以百計的城市政府正在宣稱自己要建設一個智能化城市。在中國,重慶也是緊盯物聯網的城市之一,他們的一個計劃是率先推出標準化的智能小區,以最終實現智能城市。而郭臺銘也被吸引到了重慶,他打算將“低碳經濟”與“物聯網”結合起來:“利用重慶和我們的傳感及測量技術,再配以智能管理軟件,對高污染企業進行自動監測,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與此同時,杭州也制定了吸引物聯網企業進入的多項優惠政策,東北城市沈陽和同在江蘇省的南京,則早在此前就與IBM合作開始了智慧城市的試驗。
縱然物聯網的成長絕非易事,走在前面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