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憲
退休制度在中國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國長期以來是“官本位”之國,各項政治制度的設置,基本上是圍繞各級官員進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員的退休制度。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有一個非常文雅的稱謂:“致仕”。從字面上看,是去當官,走仕途。其實本義是“把官職還給君王”,也就是不當官,退休了。
漢語中有不少詞匯是不能從字面上去揣測的,否則就會掉進“陷阱”,“致仕”可算是一個例證。此外,還有“致事”、“致政”等雅稱,但畢竟沒有“致仕”一詞用得普遍。
到了唐代,開始出現“退休”一詞,如唐代散文家韓愈在《復志賦序》中說:“退休于居,作《復志賦》。”也就是說他的《復志賦》是退休回家后寫的。《宋史·韓贄傳》也說宋仁宗時的御史大夫韓贄“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不過,“致仕”的說法還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齡的界定,各朝代對此有不同的規定。據《禮記》記載,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歷代都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規定:“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長,“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70歲退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是等于終身制了。到了明清兩代,才逐步改為60歲退休。
特別是到了清朝,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皆根據職務大大提前了:“參將五十四,游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這與兩宋時期文官年滿七十退休,武官則可延長十年到八十歲退休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充分說明了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還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樣。
雖然對退休年齡有具體規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為皇上就是蒼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屢次申請退休,但皇上就是不準,結果86歲時,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
還有清朝名臣紀曉嵐,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乾隆朝官運亨通,當到正部長級的禮部尚書;嘉慶元年(1796年),已是72歲的老人了,還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嘉慶十年(1805年),已經82歲了,仍任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不過,這位相貌奇丑、才華奇高的紀大煙袋,看來身子骨也是挺好的,80歲還“色心不衰”,“日馭三女”。但身體好畢竟與退休年齡限制無關,只不過是與皇帝的意志有關罷了。
退休制度的另一個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這關系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大問題。歷朝歷代對此都比較重視。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與現在發一個“光榮退休”的證書或鏡框,雖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后,仍恩準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其次是經濟待遇上,退休后會優厚對待。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干脆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起來;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齡、宰相宋 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后,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只是少了一點實權。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放退休金,但不會讓你喝西北風的,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執行。
在中國古代,官員主動請辭,提前告老還鄉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許的。但似乎沒有現在公務員提前退休那么復雜,比如要“滿30年工齡”等等。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專門下詔:“自愿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也就是說百分之百地批準,你盡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當官的人有的是。
主動要求提前退休的官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回避權力斗爭。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大夫范蠡,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后,殫精竭慮輔佐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經過二十余年臥薪嘗膽,勾踐擊敗吳王夫差,一雪會稽之恥,興邦復國,成為新的霸主。作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踐封為上將軍,權力與威望都達到了為人臣者的最高峰。但他深諳“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之理,辭官退休攜西施遁入五湖(今寧波市東錢湖)。后又到了齊國陶地(今山東省定陶)經商,改名換姓叫陶朱公。在十九年內,先后三次賺得千金巨財,又三次將之分給窮人,被后人尊為文財神。其事跡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和《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
二是當官當膩了。如果是到了這個份上,那么任何小事都會成為提前退休的導火索,如人們熟知的晉朝彭澤縣令陶淵明。其實,在晉朝還有一位官職比陶縣令大得多的人,也提前退休還鄉了。此人就是大司馬張翰,字季鷹,當時做了一個叫“大司馬東曹掾”的不小的官(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副部長級高官),上班地點在洛陽。一日,秋風乍起,他觸景生情思念起家鄉吳地(浙江)的特產菰菜、莼羹、鱸魚膾來了,回到府上自言自語地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圖個快快樂樂,又何必要為了個官名而別鄉數千里,還要備受羈絆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時,給天子遞了一份辭職申請,回家去了。
《世說新語·識鑒》是這樣記載此事的:“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估計此記載是大致真實的,張翰也確有其人,且有一定才氣。他寫過一首《周小史》,將一名“年十有五”的翩翩美少年,寫得眉目傳神,栩栩如生,以至后人懷疑他有同性戀傾向。
三是客觀條件造成的。如體弱多病,難當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慣例要回家守孝三年。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有些人是守孝三年后繼續回去當官,這也是大多數朝代的干部制度所允許的。如宋朝的蘇洵父子,清朝的劉墉、紀曉嵐,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繼續當官的經歷。但也有很多人是從此金盆洗手,自得其樂了。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過于“告病”——自己病重或父母親大人病篤。反正那時候也沒有CT和X光機之類的儀器,也出不了疾病診斷書,自己寫一紙告病退休申請書往往就OK了。
告病退休稱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過我這把老骨頭吧。聽起來像是夠可憐的,這也不過是“哀兵必勝”的伎倆罷了。如唐太宗時的官吏退休年齡是七十歲,對朝廷有大貢獻者還可延緩退休年齡。而開國元勛李靖,雖是在“功德坊”凌煙閣上掛有畫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因自感傷病礙身,所以在六十四歲時“上表乞骸骨”,懇請準許退休了。
但也有皇上不恩準的情況。如漢代著名經學家張禹,也是《論語章句》一書的整理者,還當過“太子師”,即漢成帝劉驁做太子時的老師。官也做得很大,太傅、丞相都做過。他曾多次上書請求告病還鄉,“數上疾乞身,帝遣人問疾送藥,強留。”亦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還給你送醫送藥,夠意思了吧!如若想不玩了則沒門,誰叫你太有才了。(摘自《暢銷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