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里希·克拉夫特
如果你正在強迫自己證明實力;如果你正在忽視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受到莫名其妙身體癥狀的困擾卻找不到原因;如果你無法聽取不同意見;如果你事業成功,卻內心空虛……那么你可能正在掉入“身心耗竭”的深淵。
來自美國的拉里,在商界打拼了多年,始終保持著模范職業經理人的形象。28歲那年,他進入一家咨詢公司,不久便得到晉升。公司給他配了一輛車,外加一份讓人羨慕的高薪。令人滿意的工作業績背后,是連續不斷的出差和每周60至80小時的工作以及頻繁的周末會議。但他對此并不介意。拉里說:“偶爾,我也會感嘆工作的巨大壓力,但我真的樂在其中。”直到有一天,拉里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門外,出現嚴重的頭痛、心率加速和頭暈目眩等癥狀,被送進了醫院的重癥室。醫生給出了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診斷結果——身心耗竭綜合癥。
緊張與壓力誘發身心耗竭
“身心耗竭綜合癥”表現為軀體和心理方面的雙重疾患:心理方面,他們容易情緒波動,常常失眠,注意力無法集中,情感淡漠;生理方面則出現腰酸背痛,消化紊亂等一系列癥狀。長期緊張與壓力在誘發心身耗竭綜合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作中的緊張狀態如果持續數周以致數年,將給身心帶來嚴重創傷,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等一系列病癥,弱化免疫系統,直至給你致命的打擊。
“身”“心”健康不可分
在德國開設了Vivantes中心的神經病學家于爾根·施泰德說:“如果你有一輛車,你就應該每年對它檢修一次,并經常檢查機油。而身心耗竭者們從不把他們的‘汽車送去檢修。他們全速行駛上千公里后,才因發動機突然失靈而大吃一驚。”
在身心耗竭的發病中,患者往往有著十分類似的經歷:工作中平步青云,過度膨脹的信心使他們不斷證明自己,拼命爭取更多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們總是感覺不舒服卻又找不到原因。接下來是工作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直至人格的轉變,原本自信開朗的個性變得畏首畏尾,空虛感越來越重。
后果嚴重但可以預防
身心耗竭給現代人的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它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專家告誡我們,除了追求事業成功,我們更需要掌握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1.學會自我減壓
壓力的強弱其實并非是引發疾病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個人每天工作12小時,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為自己減壓,他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相反有些人哪怕只坐在家兼職也會感到壓力沉重。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減壓法:
抗壓法則一:長跑,聽古典音樂,擺弄花草,都是有效的減壓法。在緊張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一項讓自己愉快的活動中去,可以使身心徹底擺脫壓力。
抗壓法則二:增加社會接觸。多花時間與朋友、家人相處是壓力的重要緩沖劑。多參與社會活動,遇到挫折時主動向朋友傾訴,排解壓力,不要孤立自己。
抗壓法則三:為身體留出時間與空間;保持有節律的生活與睡眠,每天讓體能得到及時恢復,避免勞累的積累;學習一些肌肉放松技巧,如瑜伽;深呼吸也可以放松肌肉,回復情緒,并改善大腦供氧。每年至少外出旅游一次,放松身心;食用健康食品,B族維生素可以全面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保護神經細胞功能,多吃綠葉蔬菜、魚類、豆制品;學會轉移注意力,專注于一項工作會使大腦某一區域處于過度緊張狀態,應適時轉移注意力,將不同性質的工作交替進行。
2.找到事業以外的支點
身心耗竭者總是無法在工作以外找到生存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放松一下、關上電腦休息5分鐘之類的建議完全不起作用。想要克服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你要學會在其他事情中獲得成就感,學習如何僅僅因為快樂而去從事某項活動。
3.審視性格中那些令你在事業上飛黃騰達的個性,不一定是好東西,也許恰恰是你要擺脫的東西
很多身心耗竭患者的個性使他們無法跨越挫折,在挫折面前自信心被敲得支離破碎。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們應及早樹立這樣的觀念——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職位的晉升。只有擁有健康人生,才能在職場中走得更遠。(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