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 輪機工程系,天津 250023)
我國將要在2015年前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強國戰略目標的制定與實施,為船海類院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方向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從事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方法、船舶高效生產模式及先進生產設計方法、船舶CAM 開發與應用和造船自動化裝備等研究,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絕非加大課程深度,而是一定要使其具有寬而新的內容體系,從而為學生的知識向橫向和縱向發展起到多接口的作用,因此在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和取舍教學內容時,除部分專業技術知識外,首先決不應該在知識點上求深,而是應在知識面上求寬、求新,注重理論的應用;其次,要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下功夫,要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進行理論教學時,盡可能結合工程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中的差距,做到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相互協調發展。
課程開發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主,課程設置選擇實際工作中應用廣泛的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教學環節,形成培養綜合能力的課程體系,以突出一專多能的特點,同時注意教育對船舶發展的柔性,加大適應性、先進性。船舶設計與制造方向教學內容可以分為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應用基本技能,船舶與海洋結構物的設計制造理論、方法和工藝,造船生產管理及現代造船模式三大模塊。學科基礎課以工程力學、流體力學、機械設計等課程為支撐,以船舶靜力學、船舶阻力學、船舶推進學、船舶原理、船舶建造工藝學等課程為特色,選修課可結合實際涉及船舶動力裝置、船舶電器設備、船舶貿易與經營等課程。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教學體系,只有兩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過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培養模式與教學內容體系要求,注意并加大常規專業技術知識和現場操作技能訓練在課程結構中的比重,構建由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前沿報告及科技創新實踐等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展示最新造船技術、拓寬知識層面、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信息收集、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企業參與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和指導,學生參與生產過程。如本專業學生除了與普通工科學生一樣參加課程實驗、金工實習、技能實習和考證等外,還應有充足的教學時間安排到生產第一線體驗學習,在工廠中進行教學活動,親身體驗船舶生產的真實過程。學校安排的教學活動應與企業共同設計,必做項目包括主要的生產環節、高職學生適合的主要崗位的技術要求等,使學生體驗工廠整體生產狀態,體驗自己從學生到職工的角色轉換。學生下企業實訓,根據工廠生產流程,安排跟班、頂崗、輪崗,一年級學生企業實習以跟班體驗、全面熟悉船廠生產面上狀況為主要目的,二年級以軟件培訓為主,三年級畢業實習,以頂崗、輪崗為主,要求能勝任崗位工作,縮短正式上崗時間。
教學方法是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決定的,因此我們把啟發式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方法,采用課堂講授、現場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實現從被迫學習到興趣學習的轉變。
隨著課程建設的推進和學生人數的增加,積極采用現代教學技術,靈活、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錄像、動畫、投影,使教學形式活潑生動,教學內容更為形象直觀、更具表現力,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將傳統方法所無法完全展示的內容以現代教學技術展示出來。
加強教材建設,包括校內自編教材,多媒體課件,習題集,實訓指導教材,擴充習題庫、考試試題庫和應用案例的內容,多角度、多渠道的開展教學。
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受益面。
布置一個專題,讓學生從不同媒體介質上搜集現代船舶設計與制造的最新知識,可以網絡課程以外的最新科技動態,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加快知識更新。今后還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采用自學型等輔助教學方法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采用交互性的教學論壇,采用電子郵件等手段進行課后答疑,利用FTP 等現代工具進行上傳和下載資料等。
課程設計目的是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生鞏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學重點,難點。如"螺旋槳設計"課程設計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必須能夠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及手工制圖的方式完成設計,同時鼓勵學生自主編程進行設計計算,并應用AutoCAD 軟件制圖。
依托實踐教學基地,結合課程組老師的實際科研課題,組織學生團隊,針對某些技術問題進行科技創新實踐,這不僅使學生具有綜合性的基礎理論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科技創造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
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方向的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熟悉船舶生產與制造的基本內容,概念,原理,而且要學會利用原理知識對船舶性能進行分析,尤其通過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各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具備運用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船舶設計與制造相關問題的能力,初步具備從事本領域工程實際應用和研究的能力,突破學生"死讀書"的舊模式,使業務學習優、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優先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
[1]趙虹.談造船模式的轉換及其對專業教學改革的啟示[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
[2]朱汝敬.加入WTO 后對我國船舶工業的影響及應對[J].船舶工程.2001,(4).
[3]劉源.《船舶原理》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討[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