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勛
(中平能化集團紀委,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需要“政企分開”、“黨企分開”,公司治理結構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其運作需要遵照市場價值規律,因此,在紀檢監察工作的職能定位上參照這種理念,在國有資產的監管上也需要借鑒已有公司的監管經驗。我們國有企業參照國際上一些公司改制重組的做法,改制的核心是確定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香港稱作公司管制),以實現公司的有效監管,達到權、責、利的明確。
第一,紀檢監察工作承擔的是“七分醫生、三分警察”的角色。監督的職能是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情況導致失控,并不是為了解決失控問題而進行的監督,也就是說紀檢監察工作的價值就在于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資產的有效保值與增值,實行效能監察,而非把查處問題作為其工作的最主要目標。所以紀檢監察更多地是“保健醫生”,防止“生病”,在出現一些未能有效防護的情況下進行責任追究處理的時候充當“警察”的角色。只有這樣的角色才能防范于未然,沒有出問題時防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時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但這并不是說紀檢監察不再以紀律懲處為重要工作內容了,而是需要紀檢監察把監察監督、查辦案件與源頭防治貫穿到企業經營改革的全過程中去探索。另外,現代國企效能監察需要促進企業用嚴密的工作規范來保證廉潔守法經營,建立和實行大宗物資及同采購、重大項目招標制度,工程項目跟蹤監督和產權進入市場轉讓等制度來規范生產經營和資產運營,減少流失,壓縮管理費用;促進推行財務決算中心制度、預算管理和財務審計監督制度,牢牢把好企業財務管理核心環節,保證資金安全運行,提高資金周轉效益。
第二,紀檢監察需要參與企業的預算、決策、執行、管理、評估等整個運營過程,滲透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全過程,成為一個全程化職能。紀檢監察并不能僅僅靠監察任務和舉報案件的推動來開展,它需要主動地在企業運行工作中實現監察作用,即“寓紀檢監察于中心工作之中”。紀檢監察不僅僅是針對生產經營管理的薄弱開展工作,而應該擴展到促進保值增值的更大范圍。只有在這樣的全程監督框架下,才能保證監督的有效性與及時性。在企業實行縱向動態管理中,通過對“物流、資金流和業務信息流”的監管,促進監督制約機制的形成,履行好效能監察職能;在重點監控點上,加大力度參與到企業的決策、財務、購銷、產權變動、投資、工程項目和選入用人等重點部位問題的監督,履行好監控職能。
第三,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運營走向專業化與管理綜合化,紀檢監察工作的工作范圍也在慢慢地擴大,逐漸成為一項綜合性的監督工作。紀檢監察在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后,其工作范圍明顯地擴大,參與工作的界面越來越寬,對企業產品技術評價、企業運營工作的評估、財務評估等等綜合性的工作都成為了紀檢監察的內容。綜合性的工作要綜合性的人才來勝任,即這項工作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有基本的紀檢監察業務素質,還具有企業經營管理知識、法律、財會、計算機以及企業產品技術知識等等。
在企業改制后董事會、獨立董事、監事會的組成由于其企業的產權配置不同亦會有所不同,國有企業的轉變就是要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盡量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根據產權的不同形式紀檢監察工作運用不同的結構設置與運作模式。
第一,在國有企業的全資產權設置模式中,實質上有四層治理結構--黨委會、董事會、經理班子、監事會。在這樣的股權設置中,董事長必然由黨委書記擔任,經理班子則通過招聘合適的企業經營人才組成實現與市場的有效接軌,紀檢監察在監事會中可以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出資人監管職責可以推行監事長制度,由紀委書記擔任監事長,指導監事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實施監督,依法行使監督職權,把紀檢監察工作融入經營管理,從源頭上進行預防。因此,監事會的功能就在于紀檢監察,它既有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功能,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又擁有對企業內部黨員干部的黨風廉政建設的功能。在這種產權結構中的結構設置比較簡單,然也正因為在這種結構中容易受黨和上級部門的影響,其運作較難擺脫行政色彩,所以需要明確各機構的職責所在,防止越權行為的發生。
第二,在國有投資控股、參股的多種股權設置模式中。在這樣標準的股份制公司中,既然把企業推向了市場,就需要按照市場的運行規則來辦事,完全可以按照公司法的機構設置進行組建,建立三層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產的出資人即作為控股股東在董事會中發揮作用,紀檢監察工作也在監事會的職權范圍內發揮作用。一般在國有控股的企業中,黨委書記常常擔任董事長,紀委書記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入監事會擔任監事會主席。而在國家參股的企業中,國有資產出資人作為非控股股東,紀檢監察工作則要更加嚴格地在監事會的職權范圍內發揮作用。但是,我們不能說就不用對這些國有資產負責了,紀檢監察可能面臨著更大的改革幅度,在深入企業運營的過程中也要尊重其他股東的利益,實現有效的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三,科學設置獨立董事制度有效發揮其作用。英美基于改善董事會結構的獨立性需要,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政策旨在于保證董事會獨立于公司CEO,以便董事會對CEO 實施監督的有效性。我國引進獨立董事制度,亦系為解決對公司“內部人控制”行為的監督問題。因此,獨立董事等職能在于強調其監督職能。在國有投資企業中選派至少兩名獨立董事,亦有利于保持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獨立董事有兩個特征——“獨立”與“懂事”,其可以將紀檢監察融入到公司的重大決策與日常運營中,實現監督工作滲透到中心工作的防范作用。在公司法已經對監事會的監督職權作了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同時賦予獨立董事監督職權,從而構建了監事會和獨立董事二元監督的架構。當下頗受認可的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設計的重要功能是合理界定權責邊界,惟此,才能降低制度成本,減少外部效應。因此,獨立董事的設置在國有投資企業中還不能強制地移植,需要探索協調它與監事會的監督分工,在探討設計獨立董事的理念基礎上尋找更好的方式,防止出于“搭便車”等種種原因,否則它們之間的扯皮、推諉可能會使僅有的一點監督效果都耗散為零。
當前我國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十分混亂,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的東西混在一起,使法人治理結構很不規范。在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多樣性的影響下,治理結構更是復雜多樣,運行模式也不清晰。有些企業即使建立了所謂的現代企業制度,但各管理層的任命不符合基本規范,各層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領導、制約,最終使企業無法有效運作。
在目前的情況下,國有企業要實現有效的運行模式,首要的是理順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四者關系,進而尋找合理、有效的運行模式實現企業的健康運轉。在企業的結構、模式設計上始終有體現中國特色的方面,把黨管干部與市場機制有效結合。然而,不管誰管干部,優秀的管理者必須通過市場機制選出。這有兩方面好處:一是可以選到真正有才華的人;二是入選的人必須努力工作,否則有下崗的壓力。只有建立了國有企業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紀檢監察工作才能夠正常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同時,在現代國有企業的規范過程中,紀檢監察不能等待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而需要在把握這一過渡過程抓緊轉變自己的工作機制,完善工作模式。
任何治理制度都需要放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洗禮并能留存下來,才能證明它是富有效率的,這也正是西方公司治理研究中流行著的一種達爾文式見解。紀檢監察的結構設置、運行模式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持與指導,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把它放到市場經濟中去運用、檢驗,以改進與創新。而且歷史一再表明,大浪淘沙的市場也會在不經意間帶給我們意外的驚喜。
[1]王文欽.公司治理結構之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毛政相.黨內紀檢雙重領導體制的缺陷及思考[J].中國共產黨.
[3]劉端.國有公司資產監督機制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