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敏
(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 江蘇 揚州225009)
高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跨崗位、跨職業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課程應以能力教學為核心,以操作性強的目標體系為框架,以滿足共性和個性發展為主體。英語教學作為培養新的復合型現代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教學中應注重語言交際和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著和高職高專學校教育、教學的聲譽和培養學生質量。因此,加強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探究,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行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從教材選擇、教學環節到教學方法基本上沿襲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未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學校教學模式單一,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種類人才的需求。目前,大多數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要求與教學評估等方面存在著“一刀切”現象,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制,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
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地位轉變的必要性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而高職英語教學培養目標的最直接體現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特別是較為直接的聽和說的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以適應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就要求在外語課堂上,我們的教師不僅要重視大量的優化的語言輸入,還要利用課堂實踐為學習者提供優化了的語言輸出環境,突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地位,而不再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teacher-centered),多為學生們提供并創造實踐的機會,并且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和實踐,使學生從課堂教學中獲得最大的收益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重心。而教師則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知識傳播者、知識權威、課堂主宰者向協調者(coordinator)、組織者(organizer)、資訊者(counselor)、評判員(judge)、參與者(participant)過渡。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高職高專院校不僅注重三、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而且學生的期末成績考核側重于期中與期末兩次考試,平常成績比重偏低。這對于英語這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來說是不合理的。現在國內大多數本科院校都意識到英語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更加注重英語平時成績的比重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而非由某一、兩次的考試成績來進行評價。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這點上,也應進行改革,對學生英語成績進行客觀的評價,以提高學生平時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及時肯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自我檢測、自我評價的能力,對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認知能力及行為能力做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使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也對高職院校的英語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為此,高職院校的英語課教學要做到與時俱進,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實用型人才,就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師資培養上進行一系列的科學、系統和切合實際的改革,為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教材要以“夠用為度”,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應該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保持教材靜態與動態的統一。所謂靜態,是指教材內容,如閱讀材料,可選編一些公認的經典名篇,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使學生充分了解英語語言的詞法、句法及篇章特點和文化背景知識;所謂動態,是指教師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語言水平及時代發展,隨時選用補充一些教學材料,以保證內容的實用性及語言的時代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收集企業運作中實際使用的素材或自編教材,也可以結合我國高職高專的外語教學實踐的需要和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和引進外國教材。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開展與與實施。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校園。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取代著傳統而單調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并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日常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去,這已是英語教學發展的趨勢和必然。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針對其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一定能夠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高職生中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居多,一般表現在口語發音不準,表達能力較差;詞匯量少,語言知識面窄,閱讀理解能力差;花費在英語上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過多,但收效不大等等。多媒體教學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傳統教具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呈現的課件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跟課文相關的圖片,視頻,能讓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更透徹,也對學習內容更感興趣。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學的變革,要始終服務于高職教育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強調無論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取舍還是教學手段的完善等等,都要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社會需求出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使學生逐步做到善學、會學,用已學到的知識不斷地探索新知識,最終成為社會所需的既精通專業技術,又懂英語的專業人才。
[1]戴立黎,邱瑞年.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4):46-4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李麗君.淺論新形勢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J].教育與職業,2005,(17):37-39.
[4]陳三東.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5
[5]盧艷華,張秀梅,邢少飛.談ESP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6,(20):29.
[6]余良田.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6):72-74.
[7]康紅.阻礙英語自主學習的心理因素及對策[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