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位好的鋼琴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好老師懂孩子的心理,知道怎么把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帶給他。我們找到了兩位深受孩子喜愛的老師,一起來分享她們的經驗、她們的愛。
鋼琴課除了教授彈琴技能本身以外,還能帶給孩子哪些更為寶貴的財富?老師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幫助不同性格的孩子愛上學琴?孩子對上臺演奏的恐懼,該怎么疏導?如何讓有天分的孩子走得更遠……聽一聽兩位老師溫暖的講述吧。
王意青和她的溫暖清單
鋼琴老師檔案
王意青, 中國臺灣人,美國休斯敦大學鋼琴演奏碩士,曾榮獲3 屆美國藝術教育“最佳啟蒙老師獎”殊榮,孩子們稱她為“獅子老師”
這是一位被學生稱做“鋼琴媽咪”的老師,很擅長鼓勵和包容她的“鋼琴孩子”們。在她的故事里,溫暖的教養之風拂面而來,照顧到每一個孩子敏感的心靈。
溫暖事件簿
5 秒鐘:把害怕趕走
開鋼琴演奏會、鋼琴考試、考級都需要孩子上臺演奏。這件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孩子們上臺表演并不只是完成一首曲子,他們首先要完成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心理挑戰:害怕。害怕自己忘譜、彈錯,擔心上臺出丑,讓老師和家長失望。有的孩子甚至害怕到哭,不愿意上臺。
我想起了美國電視劇《迷失》(《L O S T》)里的一幕:外科醫師第一次做手術切錯了一根神經,整個人害怕極了。怎么辦?他拿出5 秒的時間允許自己結結實實地陷入害怕,5 秒一過,開始節制自己的害怕,回到手術臺上專心縫好那根神經。后來,那個病人康復得很好。
這個方法很好。我對孩子們說,當你害怕的時候,要對自己說“停”!
不要再繼續想下去;要是沒辦法停,就給自己5 秒時間,數到5,然后說停;或者,今天數到10,但是第二天要數到8,再數到6……漸漸減少秒數。
我們可以害怕,但不要被害怕控制。不光是上臺演奏鋼琴,其實, 在人生中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害怕、緊張,這個方法完全可以用到處理人生的大事上。
從天才到“更天才”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兒子是天才。孩子一彈完,媽媽馬上驕傲地稱贊:“哇,太棒了,你真是神童!”她回頭看我,期待我能繼續贊美,但是我只是客觀地評價:“嗯,彈得不錯,很有樂感。”
其實,對孩子的鼓勵我一點都不會吝嗇,被鼓勵的孩子比較有信心、學得更有勁兒頭。但是,不盲目賞識,也不夸張評價,更是我的出發點。
這個孩子從小受到很多稱贊,有點目中無人,總認為自己比較厲害,對需要認真打磨的技巧和樂句沒有耐心,所以他的進度反而沒有別的孩子快。更大的問題是,他開始看不起同學的彈奏,當別人彈奏時,他給出的往往是負面評論。
我告訴這位媽媽,太多的贊美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即使是天才,有一顆求教的心才能學得多,在音樂的路上才能走得更遠。我也讓這個孩子知道,我很以他為榮,但是他必須好好想一想,調整好心態。
天才也需要練習。我們要像伯樂那樣,當知道哪個孩子是“黑馬”時,不會讓他沾沾自喜,也不會允許他不再努力,而是要從他現有的水平出發,讓天才變成“更天才”。
鋼琴是終生的禮物
鋼琴老師是一個很特別的職業,因為課業壓力、經濟問題或者搬家等因素的存在,我永遠無法預測學生什么時候就不來上課了。我很珍惜每一次上課的時間,盡量給他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我希望有一天當孩子們跟我說再見的時候,我可以問心無愧,因為我已經給了他們我能夠給的,包括我的知識,我的愛。
在每次的演奏會上,我都會告訴孩子們,學鋼琴是一件讓人受益無窮的事情,其中最棒的理由就是我們可以自己娛樂自己了。這樣,即使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不再跟我學琴,我也希望這個理由以及我們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能指引著他們繼續彈下去。
學琴究竟是為了什么,要孩子掌握一門好琴藝?在獅子老師的演奏會上,每次她都會讓大家跟她念一段誓言:“Music is not about perfection,but expression.”( 音樂不求完美,而在求表現自己。)這就是她的回答。
王薇和她的“不合作”學生
鋼琴老師檔案
王薇,“天天藝術”特約教學總監、北京海淀區青少年活動管理中心鋼琴教師。王薇老師教孩子練琴前后有10多年的經驗。跟她學過琴的孩子很多,“不合作”的孩子也碰到過不少。
對于“不合作”的孩子,王薇老師的辦法很多。如果一定要總結,她認為最重要的兩點是:一是發現孩子迥異的個性和天賦,二是留出空間,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琴的主人。
“不合作”事件簿
慧慧:性格狂躁?
慧慧大大咧咧的,很要強,脾氣很暴。第一次上鋼琴課,就和她的保姆姐姐“打了一架”,因為小姐姐“想指點她如何彈琴”。不守規矩、大聲說話、到處亂跑更是經常會發生。
我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能讓她坐下來。在發現慧慧很喜歡我琴房里的一種水生植物后,我決定送給她一株,讓她放在自己的鋼琴上,拿盆水養起來。
我很鄭重地告訴慧慧:“這盆植物特別喜歡聽音樂,你要定時給它喂水、喂音樂。在你彈鋼琴的時候,它就會長得更大。”
這一次,琴練得罕見的順利。于是我趁熱打鐵,給她定出彈琴的規矩:“鋼琴是用手指頭表達心里想說的,所以嘴巴不能說得太多,也不能滿屋子亂跑。”
慧慧家的水生植物長得挺好,保姆姐姐說,她每次彈完都會去看植物看看有沒有長大。而我們的鋼琴課也開始步上正軌。
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在一如既往的堅持中,進行細心的呵護。一旦孩子的心因為接受美好的事物而敞開,所謂的“缺點”就有可能被擠出去。
芊芊:大意馬虎?
6 歲的芊芊被媽媽稱做“小馬虎”,她已經學琴有1 年多了,但還經常張冠李戴,識錯譜。我仔細地詢問了她的學琴細節。
芊芊剛開始學琴時,媽媽就找了一個音樂學院的大學生作為陪練老師,每周過來陪練1 次。這位陪練老師工作很細致,為了盡快幫孩子把譜子練熟,索性把識譜的過程簡化。比如,當芊芊還不知道要彈什么音時,老師馬上會說出正確答案。但結果孩子沒有了思考的過程,就沒有了接納的空間,反而學得不好。
“陪練是為了不用陪”,在孩子感到比較枯燥、抽象的手型、樂理等方面不妨扶一把,但學琴,孩子一定是主人。
睿睿:無精打采?
睿睿剛來的時候,媽媽說他專注力不夠,彈琴總是坐不住,識譜也不好。確實,一旦到了識譜環節,他就開始沒精打采。但同時,我發現睿睿有一個特別棒的優勢:耳朵的辨音能力特別好。知道了他的優點,就知道了該怎么幫他。于是,在50 分鐘的鋼琴課上,我加上了視聽練耳的練習,讓睿睿從成功中發現快樂。我發現他每次都很期待這個環節,再加上有意識地加強識譜游戲,睿睿很快找到了自信。
孩子的心靈非常敏感。如果只是泛泛地贊美,效果往往并不如意,甚至會適得其反。我們需要細致地觀察,找到孩子真正的天賦、興趣所在。
延伸閱讀
《琴鍵上的教養課》
文化藝術出版社獅子老師不只是鋼琴老師,更是學生一生的導師。
《趣味鋼琴同步練》
北京天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品 送給所有陪同孩子學習音樂的父母們
編輯/申艷(shenyan@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