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產品的最終形態并不重要,關鍵是它的設計過程;一個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期,但是,給予他什么樣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什么樣的素質培養,卻是由父母把握和思考的。
草草一看,分享、潛能、開放、責任感,似乎都是太陳舊的話題,但是王堅博士卻對它們進行了新的詮釋。每一個詮釋,都為我們的養育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開啟了一種新的思路。
分享
分享其實是種自信
“阿里云”的80 后員工很多,在和他們的接觸中,我有一個比較深的感觸,就是關于分享。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優秀,很多孩子20 多歲就碩士畢業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跟大多數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有關,關于分享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了。當然我說的分享,不是指物質上或者金錢上的,而更多指的是他們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好想法、好創意,喜歡憋在那兒自己干,很多業內的管理者可能都有類似的感觸。
一個年輕人,如果思想根子里沒有“分享”,其實對他的個人成長是不利的。和團隊分享自己的創意或想法,在啟發別人的同時,也會收獲團隊里更多人的幫助。但是想要分享,就要有分享的自信和習慣。
教給孩子分享,并不是單純地讓孩子把自己的物品分給別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過程。如果孩子能理解和體會到,分享后自己并沒有失去什么,反而是得到了很多,那么他自然就會喜歡并習慣分享。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自信,就會覺得分享一個就丟掉了一個。
潛能
孩子的潛能你永遠不知道邊界
一個孩子的潛能邊界在哪里?父母怎樣才算是了解了自己的孩子?這可以從我自己的女兒談起。
女兒在北京上高中的時候,一直感覺自己的數學很差,對學數學也沒有什么興趣。可是到了加拿大后,最近她告訴我,她要代表學校去參加數學競賽。當然,很多人都知道老外的數學很差,中國孩子到了那邊很容易能考到高分。但女兒這樣的表現,能考到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真的對數學有了興趣,而且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所成長。
她還選修了3門我完全沒想到的課,第一門是聲樂。我們的音樂課大多是讓孩子學會唱某首歌,就算完成任務了。然而女兒在加拿大選修了這門課后不久,就自己去跟老師講,她覺得自己更適合某一個聲部,她從自己身上發現了一種我們都不了解到能力。第二門是歷史課,這種課對于她來講,其實就是語言課,需要看一些資料和書。但是,更大的挑戰是她要用自己的話去復述某段歷史,并不是了解就完了,要自己寫成一篇文章,不能去抄襲別人或網絡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的任何理解去講。當我有一次看到她的作業,看到她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真的很震驚。最后一門課是繪畫,她把作品給我看過一次,畫的是一個骷髏,實際上那是一張很嚇人的畫,但非常特別、精致,如果不是她告訴我那時她畫的,我永遠也不會相信她有這樣的天賦。
所有這些事讓我思考良久,我覺得自己和女兒生活了那么久,但其實對她也沒了解多少。我想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她的邊界在哪兒,也不知道再換了某種環境,她還能突然冒出多少潛能來。一個孩子的潛能邊界到底在哪里,我們做父母的并不知道,所以我們就不能太早地限定孩子、圈住孩子。
開放
寬松的環境造就開放的心態
在很寬松的條件下做某件事情,和在很緊張、有很大壓力的情況下做,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可以想想我們自己的工作狀態,就知道我們該給孩子什么樣的學習、生活環境了。我們的工作團隊也一樣,如果一個年輕人永遠是在一種很緊張的情況下工作,總有一天他要被“燒”壞。那么,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就更是非常重要了。
而且,一個孩子成長的環境寬松與否,和他將來能不能成長為一個具有“o p e n”素質的人有很大的關系。如今,我們都看重具有開放性思維與心態的人,但是我們的孩子怎樣才能成這樣?這就要看我們什么時候給他“關上門”了。今天的教育,太容易過早地就把孩子的一些可能性給“關”掉,比如文理科的選擇,很早就要給孩子定性他將來要從事什么,再超前一點就是很多家長會過早地認為,只有現在進這個學校(幼兒園),才能進下一個學校,才能進某一個大學。實際上,正是這些過早的決斷把孩子的路都堵死了,把各種可能的“門”都關閉了。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上講,也許一些教育體制的弊病我們無法干涉,但是父母首先要自己用非常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教育、看待孩子。
機會永遠不必過早安排,它也不會任由你過早安排。也許,你看起來跑得快,好像早了一點知道小孩子能上哪個大學,但或許孩子還應該有的很多可能性就沒有了!讀什么小學,讀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其實都跟一個人的“以后”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也沒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定覺得有必然聯系的話,實際上,就是將很多機會之門給關閉了。
人的變化是貫穿了一生的,只要認真想想,就知道讓孩子知道如何選擇要比給他定好某條路重要得多。幾十年前,整個社會的狀態是我們自己無法選擇,工作、住房都是國家、單位給安排的,但是今天形勢不一樣了,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但是很多人會覺得沒有,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太早就把自己的“門”都關上了,太早就把自己圈定在一個很狹小的范圍之內了。
責任感
責任感包含為理想有所放棄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包括孩子都是具備最基本的責任感的,比如你交代給他一些事情,他會去做,而且能做得很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現在的年輕人似乎也越來越缺乏責任感了。因為有時候一些高于普通理解中的責任感是意味著要付出些什么,甚至是犧牲些什么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要為了自己的某種理想而放棄一些東西。但是在這種狀態下,很多年輕人就會選擇放棄理想。在他認可愿意付出的范圍之內,他愿意去做,而讓他多放棄一些、多付出一些,他就不愿意了。只有意識到責任感也是一種理想時,大家才可以心照不宣地去付出、去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更大的事,去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我覺得從教育的角度講,還是應該鼓勵孩子有理想、有追求、有夢想,并且需要告訴他為了某種理想他需要有所放棄。這是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事。如果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的某個起點對他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即使需要他付出更多、犧牲更多,他也會去做。他能想清楚,今天他要做什么,將來他才能做得到什么。追求理想,真的要學會放棄,其實很多年輕人就業及職業發展中的各種苦悶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人物介紹
王堅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阿里巴巴云計算公司總裁。王堅博士于2008 年9 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團,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在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之前,王堅博士曾為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所以,時任計算機研究高端領域領袖位置的他,也一直十分關注兒童心理和兒童教育話題,并總能從對女兒的養育中、對年輕的I T 團隊的管理中,以及自己的深度思考中提煉出高瞻遠矚并且十分中肯的教育觀點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