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的小朋友開始上親子班了,你考慮著要不要也帶寶寶去。寶寶第一次過集體生活,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你的擔心
寶寶上親子班之前,家里要準備些什么?去親子班,家長要做些什么?如果寶寶不適應、不配合又該怎么辦?
去之前,準備好
如果已經(jīng)決定去親子班了,首先要跟老師了解親子班的作息時間,問清楚在親子班里都會做哪些事情。一般的親子班都會在上午安排豐富多彩的室內(nèi)游戲和戶外活動,如果你的寶寶現(xiàn)在還有上午睡覺的習慣,最好調(diào)整一下。大多數(shù)的親子班都會提供一次水果加餐和一次午餐。如果你的寶寶在飲食上有禁忌,比如對某些食物過敏,一定要提前向負責保育的老師說明,防止在飲食上出現(xiàn)意外。但如果是平時吃飯習慣有問題,如挑食、偏食,上親子班正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好機會。親子班中通常還會提供小水杯讓寶寶喝白開水,如果寶寶在家一直使用吸管杯或奶瓶喝水,你要逐漸教寶寶使用水杯。如果你的寶寶還需要在上午喝奶,最好自備奶瓶、奶粉。
想好去做什么
在親子班中,家長的表現(xiàn)通常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主動學習型,上親子課的時候認真配合老師,研究老師是怎么教寶寶的,回家后再和寶寶一起玩互動游戲;一種是被動配合型,認為上親子課就是陪寶寶玩,老師讓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完也就沒事了;還有一種是放任不管型,認為上了親子班寶寶就歸老師管了,自己只在旁邊看著寶寶不出事就行。我們不妨用“培”、“陪”、“賠”這三個字來分別形容這三種類型。
上親子班之前,你一定要想好自己想要哪個“pei”。親子班在“培”養(yǎng)寶寶,同時也是在培養(yǎng)家長,主動學習老師的教育方法,觀察寶寶在集體生活中的發(fā)展變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寶寶。被動地“陪”,你只是看了個熱鬧,收獲并不大。而把親子班當成幼兒園就更不對了,這兩者有很大的區(qū)別,如果把寶寶簡單地交給老師,親子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那當然也就只“賠”不“賺”了。
不可避免的小意外
寶寶從家庭走進親子班,第一次過集體生活,開始不適應、不合群,甚至不參與、不合作都是正常的,要給寶寶一段適應的時間。要多跟老師交流,聽聽老師對寶寶的看法,請老師幫忙。如果寶寶對上親子班有恐懼感,不要埋怨他,接受他一切不高興的理由,在家經(jīng)常和他玩親子班里學來的游戲;不要敷衍寶寶,讓寶寶順利度過適應期。
許多寶寶剛過集體生活,還不會和小朋友交往,也許他會獨占玩具不肯分享,也許他會莫名其妙地打人,也許他不會排隊玩滑梯,這些并不是犯了大錯,不要因此就說“你是個壞寶寶、淘氣包”,這樣反而會強化寶寶的行為。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處理,最好去請教老師。
初上親子班,有些寶寶會生病。這是因為寶寶在家庭中生活環(huán)境比較單一,在集體環(huán)境中交叉感染機會增多,容易染病;飲食變換、活動量加大、生活規(guī)律改變等也會使寶寶生病。盡量調(diào)理好寶寶的身體,病愈后再上親子班。
Tips:親子班的時間有限,寶寶能直接從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就更有限,更多的還是從日常和與教養(yǎng)者的互動中學到的。父母是否能主動學習,決定著孩子“上班”的效果。如果你已經(jīng)決定讓寶寶上親子班,那就要相信老師,相信寶寶,相信自己的選擇。不要忘記,在親子互動中,寶寶始終在看著你,你是寶寶的榜樣。
編輯/ 陳淑琴(chensq@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