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老師不好!”如果孩子“投訴”幼兒園和老師,你該如何應對?
1“我不想睡午覺,可老師總看著我!”
孩子“投訴”區
球球:“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每天中午睡午覺,我都睡不著。老師就坐在我旁邊看著我,真難受!”
家園對對碰
父母反應
球球從小精力非常旺盛,沒上幼兒園前,中午沒有按時睡午覺的習慣,有時玩累了才會睡。上了幼兒園后,他的覺也很少,經常不睡,或者睡半個小時就醒了……可是睡不著卻要躺到規定的時間,還不如讓他自己去玩一會兒.
老師反應
幼兒園的午休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安排的,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疲勞、儲蓄能量,為下午的活動做準備。有的孩子明明玩得很累了,但就是睡不著,如果不坐在他身邊拍拍他,那下午的活動他一定沒精神參加。
解讀專區
通過了解我們發現,受訪的孩子中有1/3的孩子沒有形成睡午覺的習慣。形成孩子不睡午覺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61548;不愛睡覺的孩子多是精力旺盛、敏感好動的孩子。
#61548;家庭作息時間與幼兒園作息時間沖突。
#61548;午飯吃得太飽。
#61548;睡眠環境直接影響了睡眠質量。
分析一下你的孩子是屬于哪種原因。觀察午睡對寶寶下午的精神狀態和夜晚的睡眠是否有影響,依此來調整寶寶的午睡時間,慢慢形成比較規律的生活作息。
對于實在不肯午睡的孩子,強迫午睡會給他造成壓力。這時不用要求孩子必須躺著不動,可以晚一點兒再睡;醒得早的孩子也可以先起來,做一些安靜的活動,但是有一個前提,不能影響到別人。
這樣幫助他
#61548;午睡也許不是必需的,但是午間休息是必需的
午睡時間是一天當中精力下降的階段,幾乎所有孩子的生物鐘都是這樣的。在計劃家庭周末活動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幼兒園午睡讓他感到有壓力,首先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放松下來。你可以和他說:“沒事的,睡不著就不睡了,可以休息一會兒,但是不能影響周圍的小朋友哦。”
#61548;安排與幼兒園一致的作息時間
向老師咨詢孩子在園的作息時間,除了午睡的時間外,進餐間隔時間與戶外活動時間也盡量與幼兒園一致。
#61548;滿足每日所需活動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活動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如果活動量不夠,孩子的剩余精力無處發泄,可能就會表現出浮躁、注意力不集中、午覺睡不著等現象。
#61548;營造溫馨適宜的午睡環境
午睡時需要一個安靜溫馨的睡眠環境。寢室內要保持安靜,亮度適合,室溫不宜過高,空氣流通,風不要直接吹在孩子身上。為幫助孩子入睡,還可以在寢室內播放一些柔和舒緩的音樂。
#61548;午睡前的準備活動很重要
孩子午飯后,可安排進行一些輕松、安靜的活動。如:散步、聽故事等。午睡前10分鐘要提醒孩子大小便,排除生理上的干擾。
2 “我輸了,老師還說我……”
孩子“投訴”區
成成:“丫丫今天和我打賭,誰先跑到教室就把恐龍書給誰。我輸了,可是我也想要恐龍書,老師就說我了。”
家園對對碰
父母反應
一本書不算什么,但是我覺得孩子的事情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應該讓他們自己解決。小孩子不定性,過兩天也就忘了,大人一摻和,問題的性質就變了。
老師反應
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輸于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初的挫折,如果不能正確面對,以后還怎么承受更多的挫折與困難呢?
解讀專區
從孩子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無論什么事情,孩子總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這種想法推動他不斷努力、堅持進取。
雖然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過分強調輸贏,可能會造成兩種結果:或是一旦輸了就會情緒失控,大發脾氣、哭鬧不休,影響到與他人的相處;或是影響到他對待挑戰的態度——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
這樣幫助他
#61548;端正心態
父母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失敗。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結果”引向“努力”,多多體味“過程”的快樂。此外,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嘗試挑戰:“這一次出發時慢了一點兒,下一次肯定能更快一點!”
#61548;適當創設“受挫”的機會
幼兒階段,父母應該盡可能協助孩子體驗成功,建立自信。但是,失敗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學習和游戲中,父母可以適當創設一些“小挫折”,增加孩子的情感體驗。“棋類”和益智競賽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當孩子受挫情緒低落時,父母要積極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積極面對挫折。失敗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別人,學會欣賞別人,和小伙伴合作;另一方面,在小朋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中,學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3“在幼兒園里我沒有朋友!”
孩子“投訴”區
5歲的甜甜這兩天突然不喜歡上幼兒園了。
她說:“來來和壯壯他們都不和我玩,我沒有好朋友……”
家園對對碰
父母反應
他們不和你玩你還可以找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呀,班里那么多的小朋友都可以做你的好朋友呀!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相處,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不高興。
老師反應
小朋友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小矛盾。家長和老師應該多關注孩子,發現小摩擦背后的“秘密”。比如:是因為孩子過于內向,還是在游戲中不知道互相謙讓,或是與小伙伴之間缺少共同的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找到原因再對癥下藥。
解讀專區
3~4歲的孩子喜歡與人交往,有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愿望;4~5歲的孩子能關心他人的情感反應,出現最初步的友好、合作行為;5~6歲的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愿望更加強烈。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渴望交往的需求也隨之增長,交往頻率增加,“矛盾”也就隨之而來——這是普遍的規律,老師和父母應該多多合作,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提高交往技能。
孩子在幼兒園里“落寞”,也可能與他的氣質特點有關。有些孩子天生敏感、謹慎、啟動緩慢,結交朋友會比別人更困難一些。沒有必要一定要求他和別的孩子一樣“善于交際”。讓孩子學會喜歡自己的處世方式,喜歡自己的個性——這比讓他像別人那樣更重要。
這樣幫助他
#61548;耐心傾聽
和別人一起游戲的時候,孩子是不是處在矛盾之中?他喜歡的角色是不是不屬于他?他是不是喜歡安靜的游戲,打打鬧鬧的游戲群體他參與不進去?你可以做的是,耐心傾聽,幫助孩子把這些關系理清,讓他的思路清晰起來。
#61548;發展技能
孩子想玩又不知該如何加入小朋友的群體?等一等,別急于插手,先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最多給孩子一些建議:“看看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和你一起來玩滑板?”促使他發展出自己的交往技能。
在家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下跳棋、打撲克牌的游戲,在游戲中學會輪流、等待等社交規則。
#61548;共同話題
如果孩子缺少和別人的共同點,比如相類似的興趣、知識、技能,對他的交往也會有影響。但是只要和其他孩子多接觸,這方面的差距會逐漸縮小,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幫助他。
比如,媽媽可以教孩子講講幽默小故事,和老師溝通好,請孩子在班級中給小朋友們講一講。還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4 “老師不幫我穿衣服!”
孩子“投訴”區
早上起床時,媽媽給妮妮穿衣服。妮妮說:“媽媽好!老師就不幫我穿衣服,還讓我自己穿!”
家園對對碰
父母反應
孩子還太小,老師應該幫助孩子穿衣服。天氣涼了不趕快給孩子穿衣服,孩子很容易感冒。老師反應
老師不是不幫助孩子穿衣服,是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幫助孩子學習穿衣服的技能。另外,寶寶所說的不幫助穿衣服,通常并不是“老師什么也不管”。
其實,老師會考慮到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來“幫一幫”。比如,把小褲子的前后擺好,讓他自己試著將褲子提到腰間;把襪子穿到腳尖上,再讓孩子自己拽上來等。
解讀專區
幫孩子學習穿脫衣服,從而養成獨立穿脫衣服的習慣是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自己系紐扣、拉拉鏈,可以提高孩子手指動作的靈活性,促進手、眼動作協調發展。
穿脫衣服還可以加深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事物之間對應關系的認識,如身體與衣服、紐扣與扣眼、上衣與褲子,促進孩子空間知覺、形狀知覺的發展和數概念的形成。
這樣幫助他
#61548;充分溝通
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園穿衣服的實際情況,是否與寶寶的“投訴”一致。如果孩子的身體不舒服,可以對老師提出特別的要求。另外,了解幼兒園對寶寶穿脫衣服的要求。
#61548;穿衣游戲
穿上衣時,媽媽可以用游戲的口吻,說:“抓領子,蓋房子,小老鼠(胳膊)出洞子,刺溜刺溜上房子(拉拉鏈的動作)。”
穿襪子時,媽媽可以說:“小襪子,擺放好,腳底在下要記牢;小襪子,腳上套,一點點,向上提,跑到腳跟對一對,再把襪筒整理好。”
#61548;適宜穿脫
家長為孩子選衣服時,最好選擇適宜穿脫的款式和大小。特別是選套頭的衣服時,一定要試一試領口是否足夠大,有的上衣領口過小,不便于孩子學習穿著。小年齡的孩子最好選領子側面有開口的衣服。選褲子時,要注意腰部不要太緊。選襪子時要看看襪子的襪口是否有彈性,如果過緊,勒著腳踝會影響血液流通,孩子也不好提穿。
作者介紹
董博,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保教主任,北京市金牌教師。
王欣,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中班教師,幼教高級教師,北京市海淀區骨干教師。
編輯/申艷(shenyan@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