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正繪聲繪色地講到,獵人一刀剖開了大灰狼的肚子,外婆從里面跳了出來……孩子突然大喊 :不對不對,外婆在大灰狼的肚子里都被消化了,怎么能跳出來啊……如何應對這些可愛的質疑?
當我們給 2 ~ 3 歲的寶寶講故事時,寶寶會聚精會神地傾聽,他的表情會隨著我們的故事起伏、變化,時而激動、時而擔憂、時而害怕、時而欣喜……我們既為孩子的興高采烈而欣慰,也為自己的繪聲繪色而得意。
可是,當孩子 4 ~ 5 歲時,你很可能會發現,孩子的眼神里除了專注和崇拜外,似乎多了一些思索甚至疑問。
他的質疑
《小紅帽》的故事
先來看看這件發生在圖書館里的故事:少兒圖書館里,媽媽在給 3 歲的女兒講《小紅帽》的故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
當媽媽講到“獵人終于及時趕到,救出了小紅帽,用匕首剖開了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里面的外婆,外婆終于和小紅帽團聚了”, 女兒總算松了一口氣。
可這時,旁邊一個 5 歲的小男孩突然插嘴說:“這個故事是騙人的,外婆被大灰狼吃掉那么久了,早就消化了,根本就出不來了?!?/p>
3 歲的女兒顯然還不理解什么是消化,但是,她聽懂了大哥哥說的“騙人”,于是,用質疑的眼光看著媽媽。媽媽只好說:“嗯,大灰狼是一口把外婆吞進去的,沒有咬碎,所以不好消化?!笨粗⒆铀贫嵌臉幼?,又趕緊補充說:“你以后吃東西,一定要細細咬碎,不然就消化不了了啊!”說完趕緊拉著女兒走開了……
這樣的事情并不罕見。四五歲的孩子,隨著閱讀量的逐步增加,隨著知識的日益豐富,會越來越主動地將讀到或者聽到的“新鮮事”和自己原有的經驗相結合,相互印證,相互補充。
特別提示
讓成年人放棄真理和權威的身份,認真傾聽孩子極可能是異想天開的想法,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這一步卻是鼓勵孩子進行自主閱讀的起點。只有當孩子發現自己擁有對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的理解權時,他才能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三只蝴蝶》的故事
當孩子能夠對故事說“不”時,說明他已經具有相當強的閱讀能力了。因為,只有當他理解了故事情節的因果關系或者其中一些關鍵的要素時,才可能作出質疑。
例如,傳統故事《三只蝴蝶》:
三只蝴蝶遇到暴雨,紅蝴蝶只受到紅花姐姐的接納,黃蝴蝶只受到黃花姐姐的接納,白蝴蝶只受到白花姐姐的接納。而三只蝴蝶卻希望在一起,“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所以,它們都沒有找到避雨的地方。直到太陽公公被它們的友誼感動,吹走了烏云。
當我們給3歲的孩子講述這個故事時,3歲的寶寶很喜歡。這個故事穩定、重復的結構增強了孩子的信心和興趣,他們津津樂道于和蝴蝶一起高唱:“我們三個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倍斘覀兘o4歲和5歲的孩子分別講這個故事時,他們給出的評論卻是:“他們為什么不能各在一朵花下避雨,等雨停了,再一起玩呢?”
5歲的孩子甚至解釋說:“我們小朋友遇到下雨,也是各自回自己的家,等雨停了再出來一起玩啊。”在這里,孩子們主動運用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釋這個故事,因此發現了故事的不合理。
你的策略
四五歲的孩子開始主動用生活經驗來幫助自己理解故事,并且對故事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了。這也是“刁鉆”的小家伙對爸爸媽媽提出的挑戰。遇到這樣的小讀者或小聽眾,我們該怎么做呢?
第一步傾聽
首先,分析一下孩子質疑的是什么。一般而言,孩子的質疑有4種:
第一,與生活經驗不符,如《三只蝴蝶》的例子。
第二,與科學經驗不符,如《小紅帽》的例子。
第三,與某一版本不符,例如家長講的和老師講的故事略有出入。
第四,與自己的理解或預期不符,例如孩子期待故事的結局是好人贏得了勝利,而故事的結局卻是悲慘的。
當孩子對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時,你不妨先放棄手中的故事書或者自己頭腦中那個已經固定的結局,好好聽聽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將孩子的想法記錄下來。
第二步順藤摸瓜
當故事情節與孩子的生活經驗不符時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改寫故事,讓故事有一個更加合理的結局。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請他對比兩個故事,試試理解作者這樣編故事的用意何在。
例如《三只蝴蝶》,可以讓孩子說說他有什么辦法讓三只蝴蝶既能不分開,又能避雨;或者說說三只蝴蝶怎么做,才能幫助自己的朋友避雨。
當故事的情節與科學經驗不符時
你可以鼓勵孩子查閱文獻,找出科學依據,然后用科學的理論解釋這個故事。
例如《小紅帽》的例子,你可以帶孩子一起查閱關于人體的百科全書,了解消化道的組成以及人體消化的機能,閱讀相關的科普作品。也可以將科普作品和童話作品進行比較,幫助孩子理解兩種文體的差別。
當孩子發現兩個故事的版本有差異時
可以讓孩子說說他聽到的別的版本,甚至你們可以一起尋找更多的版本。例如,我曾為《白雪公主》的故事找到 4 個版本,分別是迪士尼的動畫電影版本(1936年版,最全,最長,七個小矮人的情節豐富)、《格林童話》版本(純文字全譯本)、迪士尼經典公主故事集——《粉色的童話白雪公主》(圖畫故事書)以及電腦繪圖注音版。讓孩子逐一評判每個故事的差異和優缺點,讓孩子找出他最喜歡的部分。
最后,你還可以鼓勵孩子將所有喜歡的部分組合成一個“整合版”。比如《白雪公主完美版》,讓孩子自己用剪貼、涂色等形式,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白雪公主》故事書。孩子會發現,因為故事的長短不同,情節的多少和復雜程度就會有所不同。
他們也會經歷取舍的“痛苦”選擇,由此知道故事版本的差異既來自篇幅的限制,也來自主創人員對于故事的不同理解。
當孩子對結局已經有了自己的預期,而故事又與他的預期不符時
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完成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這難道不是鼓勵孩子參與創作的良好機會嗎?
遇到一個“刁鉆”的小讀者或者小聽眾時,我們應該感到無比欣慰?!暗筱@”的小讀者和小聽眾是真正熱愛閱讀和故事的孩子,他在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對故事作出判斷,并且勇于說出自己的疑問和思考。讓我們珍惜孩子的勇氣,保護好他的熱情,和他一起向所有書本和故事提出挑戰:學會欣賞,學會質疑,更要學會創造。
敬請關注“共讀時光”系列話題!關于親子閱讀,有什么好的經驗?有什么新的困擾?歡迎登錄 www.fumubidu.com.cn“閱讀沙龍”和www.landaishu.com “圖畫書加油站”和我們分享!
編輯 / 申艷(shenyan@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