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扔東西
Q 兒子2 歲半,特別愛扔東西,甚至一再把遙控器扔到魚缸里。我知道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但是我和老公都沒有扔東西的習慣。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引導?
A 最初孩子扔東西,多半是出于好奇或無意識,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動作有什么不好,本質上屬于孩子游戲和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如果能理解這一點,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平和應對,孩子會很快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如果這時你動輒阻攔和教訓他,則或者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引起孩子的逆反;或者父母著急上火的樣子,逗弄起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覺得這是吸引父母和他們互動的好辦法,樂此不疲。
于是,有的孩子經常會以扔東西等行動來挑釁,以引起家長的關注;并在對家長的激怒中,使自己受壓抑的心理獲得平衡與滿足。
并不是孩子不懂得你說的話,如果他一再地把遙控器扔魚缸里,那表明正是因為他知道遙控器扔魚缸里會壞的,他才要用一個壞結果來讓你生氣。這里有幾個應對的原則:
堅定地相信,它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可愛細節,不是一個問題,更不是一個錯誤。平和的心態最重要。就像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經常摔屁蹲兒一樣,既不需要生氣,也不需要著急,甚至不需要說什么,相信孩子自己會慢慢知道應該如何做。
可以給孩子提醒,但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表情,一不要讓孩子難堪,二不要嚇著孩子。比如孩子開始扔東西,結果把杯子打碎了,他自己就會感覺害怕,家長要安慰孩子,并把這當做給孩子講常識的好機會,告訴他有的東西是比較易碎的,這樣家里就少了那只可愛的杯子;如果把遙控器扔水里了,家長也用不著大驚小怪或責罵孩子,平靜地告訴孩子這樣可能就開不了電視了,同時試一試,讓孩子看到后果。只要家長不生氣,孩子會記住實際后果,并且以后不再這樣做了。
如果不用發脾氣和不斷提醒去刺激孩子,“壞毛病”很快就會萎縮。如果由于前期處理不妥當,孩子已經有了一個被刺激出來的反應,故意搞破壞,也不要打罵孩子。從今天開始,不再被他的挑釁激怒,也假裝不再去關心他的行為。他把遙控器扔魚缸里了,扔就扔吧,你根本不生氣,甚至沒看見,第二天電視打不開,那就不看了,還是不責怪孩子。第三天平靜地帶他去買一個新的遙控器回家,只在用的時候才裝電池,不用的時候把電池拿出來,什么也不說。如果他還扔,你只需要讓他幫忙把遙控器擦干、晾干。只要孩子發現這種做法不能激怒你,幾天后他的興趣就沒了。
找不到朋友?
Q我的兒子快2 歲了,帶他去樓下花園玩,他總是不愿意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有時會像個旁觀者一樣看別的孩子玩。我們每天帶他到戶外玩兩三次,有與別的小孩接觸的機會,可他總是與人保持距離,在滑梯上也不愿與別的孩子靠得近些。請問該怎樣才能讓他更愿意與同齡孩子一塊兒玩耍呢?
A 小朋友與同齡孩子的交往存在明顯的發展過程。最早的時候,孩子之間是互不理睬的,他們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者物品上。慢慢地,小朋友之間有了簡單的交往,比如能夠相互模仿,互相打招呼、說再見,但這時候他們在一起也并不是真正的一起玩,而是各玩各的平行游戲。直到2 歲半~ 3 歲,小朋友之間才能“合作”著玩游戲了,也慢慢地開始接納交往規則,這才是真正的友誼階段的開始。
此外,孩子的交往方式也可能受他的氣質影響。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和人交往,對陌生人的恐懼程度較低,喜歡對其他人笑、說話,甚至主動把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其他人看;而有的孩子氣質敏感、謹慎、適應新事物慢,結交新朋友就會比別人更困難一些。
從你的陳述中來看,你的孩子雖然還不愿意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但是會看著別的孩子玩,對這種社會性游戲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正處于從第一、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轉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要和小伙伴正式開始交往了,雖然他并沒有主動參與到游戲當中,但是能夠細心地收集周圍的各種信息,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相處的。不必擔心,一旦他準備好就會和別人一起玩了。
幫助孩子學習交往,父母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再作一些努力:
陪伴 3 歲之前的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時,父母的在場會讓他感到安心。不必催著他上前,而是在一旁陪伴他,讓他在很安全的氛圍中慢慢觀察著,學習著,準備著。
調適 在孩子觀察別的孩子時,你也可以適時地向他解釋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消除他的害怕和擔心;當他出現好的社交行為時,積極鼓勵。
玩伴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很害怕陌生人,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兩個熟悉的小朋友的機會,可以幫他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準備一些相同的玩具,邀請1 ~ 2 位小朋友到家里來玩,或者帶著他們玩一些松散的集體游戲……這些行為都能幫孩子和小朋友建立友誼。
什么時候分床睡?
Q 女兒2 歲2 個月大了,從出生起就和我一起睡。朋友家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早都自己睡了,朋友告訴我,早點訓練孩子分床睡,將來孩子的性格會更加獨立一些。我是不是也應該讓女兒自己睡?
A 什么時候分床睡,應該說沒有標準答案。在重視自我的西方,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母親自己的生活品質都是和育兒同等重要的事情,父母會考慮盡早和孩子分床睡,通常孩子過了3 個月就會讓他睡在別的房間。
而在東方,很多父母為了就近照顧孩子,即使孩子上小學了,還是會和大人一起睡。而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確切的科學研究證明,像西方那樣做或是像東方這樣做哪種方式更好。
至于朋友家的寶寶早都能自己睡,并不足以作為判斷的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即便是雙胞胎差異也是很大的。有的孩子比較“難纏”,一定要和媽媽一起睡,如果你堅持讓他自己睡,他就會嚎啕大哭,反而讓大人很疲憊;而有的孩子比較“好養”,很小就能自己睡了,這時候如果早點讓他分開,父母也能早點得到不受打擾的優質睡眠。
所以,睡眠方式其實是由孩子的個性特點、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你作決定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孩子自己睡的時候,你會非常擔心嗎?如果強迫自己離開孩子,你會產生深深的不安和愧疚感,進而誘發了育兒的心理壓力,這對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
第二,分床睡后,孩子是否能適應?生性膽小的孩子經常不能離開母親獨自入睡,如果孩子自己睡不著還要強迫他一個人睡,可能反而會讓孩子出現情緒問題。
總的來說,孩子在精神上和父母分離的年齡應該是在3 歲左右,在此之前,讓孩子獨自一人睡覺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如果一定要提前分床,睡覺之前最好能給他講講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撫好了之后再離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