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5 個月的寶寶對語言就很敏感
研究者向5 個月大的來自英語家庭或者法語家庭的寶寶呈現人類面孔和猴子面孔的圖片,他們給這些圖片配上人的語音或者猴子的叫聲。當人臉和人聲匹配,猴臉和猴聲匹配時,寶寶看這兩種圖片的時間要顯著長于看人臉配猴聲,以及猴臉配人聲的時間。
但是,寶寶還不能把人臉和非語言的人聲(比如笑聲)匹配起來。紐約大學和麥克吉爾大學的研究者說,這顯示了嬰兒對語言的某些功能特性很敏感。
在另一個試驗中,研究者把人臉和鴨子臉用來分別配上人的語言,猴子叫和鴨子的聲音。當鴨子臉和鴨子聲音配在一起時,寶寶看鴨子臉的時間并不長。這顯示他們還不能把鴨子的聲音和鴨子的樣子聯系起來。
研究者認為“嬰兒對語音的認識似乎并不僅僅是基于相貌和聲音的簡單聯系,也不是單靠他們的經驗。這種能力能幫助嬰兒即便是在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也能確認對方是否同類”。
HealthDay News
左利手?右利手?
家住田納西J o n s e s b o r o u g h 的Sherry Glaster 看到女兒27 個月大了還沒顯示出明顯的用手習慣(左利手或右利手),心里不免有些焦慮。專家對此的答復是:完全沒必要擔心。兒童的用手習慣可晚到在學齡時才出現。密西根Battle Creek 的兒童治療中心臨床主任T e r i A l l e n 說:“應該幫助孩子發展雙手的操作技能。”
在用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你或許還會發現:
雙利手。不過,真正的雙利手不常見,人群中只有大約1% 屬于這類情況。
輪換利手。用哪只手是由要完成的任務來決定的。孩子或許會用一只手來做握筆寫作之類的精細動作,而用另一只來做扔球之類的大運動。
亂摸。如果你的寶寶在學步年齡時沒有出現明顯利手習慣,而且不管用哪只手都不能做好事情,那你需要向醫生詢問一下。這樣的狀況經過治療通常會得到改善。
Parenting
漫話
“隨著越來越多的兒童有齲齒,鼓勵兒童保護牙齒的項目也要把范圍延伸到兒童的父母身上。”
——美國麻省綜合醫療中心兒童與青少年衛生政策的研究人員、兒科醫師Inyang Isong 博士
美國一項關于國民醫療服務制度的訪談研究發現,經常去看牙醫的父母帶孩子去看牙醫的可能性也更大。該研究的參與者為6107名2 歲~ 17 歲的兒童及其父母。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在前一年看過牙醫,其子女中約有86% 都參加過牙齒檢查,而如果父母在前一年沒看過牙醫,其子女中只有63% 進行了牙齒檢查。
對此,芝加哥的兒科醫師、美國牙科協會的發言人Mary Hayes表示:“如我們所知,兒童的很多行為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為了讓孩子具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父母需要很重視口腔衛生才行。”
此外,H a y e s 還強調說,以前很多父母都認為在孩子的牙齒還沒長全之前沒有必要帶他去看牙醫。其實,這是一種誤區。美國牙科協會建議在兒童1 周歲的時候就去看牙醫。
《兒科學》雜志
添加輔食不要操之過急
雖然還沒有得出最終結論,但一些研究指出,母乳喂養能預防肥胖。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應該純母乳喂養至寶寶6 個月大,在此以前應避免添加固體食物。但很多父母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間都要早于6 個月。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K i m F l e i s c h e rMichaelsen 博士和同事研究了1959-1961年間出生在哥本哈根的5068 名參與者。在那個時候父母被告知在寶寶4 ~ 6 個月時可添加輔食。但很多父母其實在寶寶更小的時候就開始這么做了。其中有一半的參與者在3 個半月時就開始添加輔食,有17% 的寶寶在不滿2 個月時就開始接受湯匙喂養。
研究者發現,父母何時開始用多種食物喂養寶寶,對其日后成年期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影響。Michaelsen 解釋說:“在我們的研究中,每晚1 個月開始喂輔食,個體在42 歲時患超重的風險就被降低5% ~ 10%。我認為最好還是等到寶寶滿6 個月時再添加輔食。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的寶寶在6 個月前確實就需要添加輔食了。不過,即使是這些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也不能早于4 個月。”
Reuters Health
數字
96%
維生素D 對你和寶寶的骨骼健康都非常重要。一項研究了99 位準媽媽的實驗發現, 其中96% 在懷孕12 ~ 20 周時維生素D 含量不足。因此,專家建議,準媽媽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在寒冷的冬天或梅雨季節,可以適當補充含有維生素D 的營養素補充劑。
Pregnancy birth
讀家
嚼嚼更健康
剖宮產的新媽媽在產后通常會伴隨有諸如便秘之類的身體不適。但埃及的醫生發現,嚼口香糖就能緩解這一癥狀!最近一項開羅A i n S h a m s 大學的研究發現,讓93 名經歷剖宮產的新媽媽每2 小時嚼15 分鐘的口香糖,她們去洗手間的時間要早于那些沒嚼口香糖的剖宮產產婦。嚼口香糖為什么會有如此效果呢?原來它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促使新媽媽體內釋放消化激素,從而加速腸道活動。
Mother baby
在新的環境里,安然入睡
寶寶在自己家里能安然入睡,但為什么他一到奶奶家就睡不好了呢? Take Charge of Your Child's sleep 的作者之一Judith Owens 說:“頭幾次換床對寶寶來說是有點兒困難,因為他們希望入睡環境保持不變。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很好地適應。”以下是一些有針對性的小建議:
提前作準備。如果你是帶著活動小床出門,那應該在之前幾天就把床支在家里,讓孩子先睡在上面適應一下,直到在晚上他真能在小床上睡著。
遮擋視線。O w e n s 博士說:“一些在家獨睡的寶寶在新環境里看到媽媽爸爸和他在一個屋子里時,會哭鬧起來,目的是讓他們抱他。”一個解決辦法是,把小床的一部分遮起來,不讓他看到外界太多東西。
新環境中的舊元素。到了新環境后,給孩子放他熟悉的曲子或者講常聽的故事,或者還能抱著他的小泰迪熊睡覺,能讓他很快找到在家的感覺。
Parenting
編輯/ 蘭淑會(lansh@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