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常年云霧,疊疊嶂嶂的水云峰腳下,幾乎是沉寂的小山村,一個山村少年,坐在簡陋的教室里,望著窗外的山腰發呆……”
這是多年前的我。自幼在家庭里耳濡目染,習詩作文成為我的教養,也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后來,兒時的發呆轉變成了思索,“詩言志,歌詠言”,我試圖以詩歌作為重現世界的途徑,把對社會的視野放得更寬遠。在日復一日的機關生涯里,我白天從事著繁重的政務工作,無暇分神。為此,這部新出生的詩集《月渡宮墻》都是我在晚上十點鐘以后完成,斷斷續續,歷時三年。
迄今為止,尚未有人以現代詩的方式向讀者提供一種較為完整、系統的關于帝王的詩記。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本人不揣谫陋,利用正史、類書、方志、年譜等資料,以朝代興亡為經,以帝王的家世、生平為緯,力圖重現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
由于事隔千百年,史料有限,古人之心不易得。加之本人醫科出身,在歷史知識方面才疏學淺,要做到詩史互涵互動,既要把歷史詩歌化,又要把詩歌歷史化,實現詩歌和歷史的統一,絕非易事。對歷史君王的定位與詮釋,也就難以流彩、傳神。聊以自慰的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政務工作者,畢竟朝著從一種新的視角了解帝王歷史知識這個方向努力過了。
通過這部詩集,我試圖讓詩歌與感性的歷史重建一種明澈的聯系,用直面的方式說出一些真實,一些真理。從帝王們的奇異性、相異性里我找到了深層的相似性,從而最終完成了以詩的言說方式構建帝王史的意圖。我用詩歌探索的不僅僅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更是這些歷史背面蘊含的些許光明與漫長夜色,諸多殘酷與美。
詩歌的“陌生化”語言和視角對于從更多的角度理解歷史,是有幫助的。我幾乎是帶著新的目光,去重新凝視那些帝王們,每一次,我都有新的發現,都獲得了新的驚訝。他們的故事像一則則誘人而宏大的謎語,讓我努力解構著其中的神秘,把他們還原成清新的個體。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把歷史真正交還給歷史。
詩歌的簡約與濃縮讓我有了舉輕若重的斟酌與思索。用一首詩去表現歷史,雖然剝離了很多東西,但正因其簡潔,因其剝離了繁蕪錯結的現象,更能達到沉淀事物本質的目的,這就是詩歌的透明,以及透明的力量。而我經過三年的探索,終于為自己多年的詩歌之路尋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我希望,《月渡宮墻》完成的,不僅是重述歷史,也是闡釋生活。■
(責任編輯 曉 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