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兄弟來電話,讓我寫篇文章談談“網格本”對我在文學上的影響。我聽了之后,愕然問道:什么叫網格本?他大驚說:你可別說你不知道網格本的事兒,那可太丟人了。
慚愧之余,我馬上去網上查資料,看了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網格本就是小時候讀過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叢書共計近150種。這些書一般都是名家名譯,封面樸素大方,類似網格,故得此昵稱“網格本”。
雖然答應了寫點兒東西,但是因為年代太久遠,幾天之內我一直想不起任何關于《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的點點滴滴。還好,在某一天清晨與朋友喝茶時,我忽然想起,初中一個暑假,在奶奶家的那個大院子里,我姑姑曾輔導我讀過《安娜#8226;卡列尼娜》。我依稀記得那是一本很厚的書,書很難讀,人名特別復雜,記不住,有時看了后面得翻到前面對對誰是誰。
在網上查的結果,發現有關“網格本”的介紹與評點浩如煙海,看來很多人確實受過這套叢書很大的影響。我大致看了看叢書的名單,絕大部分耳聞,極少一部分認真讀過,比如馬克#8226;吐溫的著作,歐#8226;亨利的短篇,《簡#8226;愛》什么的,而草草涉獵過的加起來不超過三十種。
因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得實話實說,“網格本”對于我的文學創作毫無影響,我估計這話得激起很多文學愛好者或者專業研究人員的憤怒,但是這就是實話。我是一個理科生,雖然從小到大都是在書堆中度過的,可是直到研究生畢業之前我都是在讀課本,都是為了考試讀書,幾乎沒有時間讀這些文科的“課外書”。
當然,生活并不完全那么絕對,業余時間也絕不能說沒有,只是我把大部分業余時間用來玩了,踢球了,喝酒了。現在認真盤點起來,我利用極少的閑散時間,還是讀了一些日后給我的寫作打下堅實基礎的書,它們是:《紅樓夢》《百年孤獨》《宋詞》,還有金庸的所有小說。這些書很少,但是我覺得這些書都足夠好,它們對我的影響極其深刻廣大,終生不能磨滅。我總是不自覺地重讀它們,比如至今我的床頭還放著《紅樓夢》,書桌上還擺著《宋詞》,雖然我幾乎背不下來任何一首宋詞,無法重復寶玉與黛玉的任何一段對話,但我確信很多詞句與情景已經溶化在我的血液里。
真正對我有意義的閱讀要從我下決心進行業余寫作的六年之后開始,那一年我因為踢業余球傷了腿,不得不做手術。手術完畢,我有三個月的時間躺在床上不得動彈,于是為了打發時間我開始讀書。很偶然,我讀了一本朋友介紹給我的書——波普爾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一讀之下,簡直振聾發聵。大喜過望之中,我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覺。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愛上讀書,下決心讀自己喜歡的,那些能揭示真理的書,而不再在別人意志的驅使下去讀書。
這些年來,讀書變得對我很重要,它僅次于身體健康。現在我即使再忙,一天不讀書還可以忍著,要是兩天不讀書就覺得是虛度光陰了。前一陣,我認真檢視了這些年涉獵過的一些學科,它們是: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哲學,歷史,國學,科學哲學,宗教,繪畫,建筑,裝修設計,園林設計。這些書籍給了我寫作以無窮的資源,給了我自己無窮的樂趣。
說到最后,再回到“網格本”吧。
我承認“網格本”曾經貫穿了很多人的青春歲月。在那些書中,在那些燦爛的場景中,很多人得到了拯救,很多人獲得了解放,并且感動終生。如果是那樣,我真誠地祝福他們,那就是文學的力量,那就是人性的力量。
但是對于我,“網格本”就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我們擦肩而過,相忘于生活。須知,在一個美好的世界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一致的觀念,他們很多崇高的理想與信念都是充滿沖突的。但是那個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觀念可以在一個寬容的框架中相互尊重,彼此共存。
愿“網格本”走好,繼續拯救它可以拯救的世界上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