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中考”表現不俗,不僅讓國內各界倍感振奮,更令國外資本和商家對中國經濟刮目相看。隨著經濟的逐步復蘇,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繼出現用工短缺現象,而與過去勞動力市場普遍缺乏技術工、熟練工情況不同的是,這次市場告急的卻是普通工種——一個普通農民都可以承擔的角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那些曾經高唱“東西南北中,打工到廣東”的農民工遠離了廣東,使那些曾經堅持認為“要想富,就走沿海打工路”的農家子弟不再對這些地區充滿迷戀?他們去了哪里?他們為什么作出這樣的選擇?四川省作為勞務輸出大省,“川軍”名號在外出務工人員和招工企業中也一直聲名赫赫,這里農民工的發言頗能代表他們某些共同的心聲。
莫勇、莫俊兩兄弟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2008年10月兩兄弟去了深圳,在戴爾公司找到了一份檢查打印機質量的工作,盡管每個月有1400元的收入,半年后他們還是辭去工作回到了四川雅安。2009年國慶節剛過,兩兄弟一起來到了成都,希望在成都找到一份能在工廠里面學到一些技術的工作。“深圳離家太遠了,在那里盡管待遇要比四川略高一些,但是我們在那里沒有辦法找到‘家’的感覺。”莫勇說。
曾在廣東務工8年的四川農民工肖軍也帶著被解職的怨氣向記者訴苦說:“我們沒日沒夜地干活,為老板賺錢,但金融危機一來,老板就讓我們滾蛋,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我們怎么能找到‘家’的感覺?”肖軍是去年因金融危機而失業回鄉的農民工之一,一說起這樣的經歷,就感覺特別委屈。
曾與妻子雙雙在廣東東莞一家工廠務工的四川省金堂縣人羅世彬,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被工廠辭退回到老家后就再也沒想過回到東莞,盡管他們現在還沒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在那邊打工,什么保障也沒有。”他對記者說,“我在廣東務工的地方是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廠,在這個廠工作了2年多,一直都是每個月1200元左右,沒加過薪、沒拿過任何補貼或福利。經濟稍不景氣,就讓我們走人。走的時候,我們真的很傷心。”
西部正在為農民工開拓“新天地”
經過10年的大開發,今天的西部已經不是10年前的西部了。統計數據顯示,10年來,西部地區快速崛起,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11.42%,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兩個百分點,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發展最快的10年。2009年上半年,西部經濟更是率先于中東部經濟和全國經濟反彈上行: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上半年東部地區增長5.9%,中部地區增長6.8%,西部地區增長13.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東部地區增長26.7%,中部地區增長38.1%,西部地區增長42.1%。
西部地區的經濟活力讓中外資本看到經濟復蘇的希望。2009年在成都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上,西部地區共吸引了5900多億元中外投資,中東部地區原有產業正在加速向西部轉移。那些原來要千里迢迢找工作的西部農民工,現在在家附近就能穩定就業了。
成都市近郊龍泉山里的張琪敏不久前就在成都一家公司求職成功,如今在公司里做接待、服務工作,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有近2000元,此外公司還承諾工作滿一年就可以為其購買社會保險。她對記者說,即使是在廣東、上海做同樣的工作,收入和待遇也不會高出多少。
記者見到1986年出生的楊海波時,他正在成都錦江區勞動力市場等待雇主。在回到成都找工作之前,他近兩年一直在深圳一家工廠做技術檢查員,每個月1000多元的工資,包吃包住。“深圳的工資水平和成都的差不多,離家又特別遠,回家一次很不方便,所以我就從深圳回來了。”他說。
在成都市的長壽路上,多家餐飲服務、社區管理用人單位都長期掛出招工告示,上面大都給出了“基本工資+獎金+社會保險”的承諾。不管是總結東部企業用人教訓,還是學習國外發達國家用工經驗,西部地區用人單位在用工上越來越追求長期效益。
2009年春節期間的農民工返鄉潮,曾讓西部地區大費了一番周折,想了很多辦法讓這些農民工就近就業和參加技術培訓。去年底,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就多次組織縣就業局、建設局、農業局、扶貧開發辦和一些技術學校,采取集中培訓與送課下鄉相結合的辦法,對3000多名缺乏技能的返鄉農民工進行木工、磚工、電焊工等專業技術培訓。后來又根據返鄉農民工的從業特點、行業分布、勞動技能等狀況,以“自愿、對口、就近”的原則,將1萬多名具有較好技能的返鄉農民工安置到城鄉住房、基礎設施等災后恢復重建工程中就業。
目前,該縣在建的簡家壩小學、小河職業中學、南威水泥廠、縣城污水處理廠、縣婦幼保健院、縣文化中心及各鄉鎮公路、水利、公益設施等280多個災后重建工程中共接納返鄉農民工8100余名。“地方政府不希望已經就業的農民工再次南下、東去務工;已經在家鄉就業的農民工也不希望改變現狀。”南江縣勞動部門一位干部對記者直言。(新華社記者 侯大偉 許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