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條銹病俗稱黃疸病,具有傳播快、分布廣、危害嚴重的特點。該病發生后,病菌在麥葉上產生大量的夏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吸取寄主營養,增強了蒸騰作用,使寄主植株大量失水,造成葉片早衰,綠葉面積減少,光合作用減弱,影響植株發育和麥粒灌漿,進而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該病流行年份發病早的小麥甚至不能正常抽穗,一般可減產20%~30%,重者可減產50%以上。
一、發病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在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期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縫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色粉狀物;小麥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呈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
二、綜合防治技術
該病害為氣傳病害,必須采取以引育和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
1.選好品種:
①選用抗耐性品種,做到抗耐源合理布局及品種定期更換,這是防治條銹病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既經濟有效又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引進的“洛夫林10號”、“山前麥”、“阿夫”、“阿奇”、“貴農系列”等品種,以及育成的“小偃6號”、“豐產3號”、“周麥18”、“秦農142”、“寶麥6號”等優良抗病品種,有效地控制了條銹病的發生。
②搞好抗耐條銹病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品種單一化,重視品種抗源多樣化,注意定期輪換,防止抗性喪失。
2.農業防治:
①適期播種,適當晚播,可減輕秋苗期條銹病的發生。
②消除自生麥苗和雜草,春季人工拔除發病中心,可有效減少菌源量。
③重施農家肥,培肥地力,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避免氮肥過量,增強麥苗的抗逆性、抗病性。
④合理灌溉,土壤濕度大或雨后要注意開溝排水,后期發病重的麥田及時適當灌水,以減少產量損失。
3.藥劑防治:
①藥劑拌種。用種子量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即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克拌種150公斤,或12.5%的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克拌麥種50公斤。
②春季葉面噴霧。小麥拔節前后病葉普遍率2%~4%、嚴重度達1%時,噴灑20%三唑酮乳油,可有效防治發病,控制病害傳播。小麥抽穗期、灌漿期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克+2.5%禾喜乳油30毫升+磷酸二氫鉀175克,兌水50公斤進行“一噴三防”,不僅能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麥蚜、麥紅蜘蛛,而且可減輕干熱風危害,增強植株抗逆能力,促進灌漿,提高粒重。(陜西省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曹小麗 任雅琴 武世信 郵編:7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