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附近遇商機
現年25歲的趙曉剛是山東曹縣城郊人,高中畢業后沒找到合適工作,就跟著叔叔學做豆腐。他認真學了兩年,不僅學會了做豆腐、發豆芽,還通過參加當地蔬菜培訓班,學會了無土栽培豌豆苗、蒜苗和韭黃等技術。
不久,一心想賺錢的趙曉剛自己做起了賣豆腐的生意。2007年12月19日,他像往常一樣,來到菜市場賣豆腐。中午,一名50多歲的男子在他攤前停下來,問了很多關于做豆腐的問題,說:“我想請你跟我一起到國外去做豆腐,你愿不愿意?”
這名男子叫李文博,也是曹縣人,在阿根廷開了家豆制品公司。他覺得自家賣的豆腐不正宗,便專門回國,打算從老家找幾位豆腐師傅。他買過幾次趙曉剛做的豆腐,覺得做工精細,就想帶他去阿根廷工作。
趙曉剛一心想到國外賺大錢,當即答應了李文博。
2008年春節剛過,趙曉剛就跟李文博來到阿根廷。趙曉剛主要負責制作豆制品,每周工作5天,每年有一次帶薪休假,年薪約合人民幣8萬元。他在老家一年能掙三四萬元,對現在的待遇不是太滿意。他一邊學習外語,一邊尋找其他賺錢的機會。半年后,他已經能用簡單英語與別人交談。9月初,他利用年假,和幾個阿根廷朋友到火地島旅游。火地島位于阿根廷最南端,靠近南極。
趙曉剛和朋友們在火地島的一家飯店吃飯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幾名歐洲游客點的都是蔬菜,還吃得津津有味。趙曉剛好奇地問同行的阿根廷朋友,朋友告訴他說,這里靠近南極,這些人肯定是剛從南極回來。聽說在南極很難吃到新鮮蔬菜,到了內陸,看見蔬菜,自然要好好享用了。趙曉剛聽后,心里開始盤算起來:南極地區無法種植蔬菜,自己會發豆芽,能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豆苗和蒜苗等,如果能去南極“種菜”,不就能賺到大錢嗎?他決定找機會去南極考察一番。
同年10月底,趙曉剛拿出3000多阿根廷比索(約1000元人民幣),報名參加了南極旅游團。一到南極,他就往各國設在南極的科考站跑。他發現科考站的工作人員平時主要吃罐頭和冷凍食品,蔬菜在這里十分昂貴,一盤炒青菜要賣40美元(約270元人民幣)。
趙曉剛還了解到,南極有上百個科考站,常年有幾千人在這里工作。南極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但并不是所有蔬菜都不能生長,他決定試一試。
在冰川上“種菜”
2008年冬天,趙曉剛向李文博請了假,打算以旅游的方式帶點兒豆類到南極試種。誰知,過安檢時,工作人員把他的十幾斤黃豆、綠豆全部扣留下來。原來,為了保證南極地區不受來自內陸作物的污染和影響,《南極公約》規定,任何動植物,包括種子進入南極前,都必須經過嚴格檢驗和檢疫。趙曉剛從沒聽說過相關規定,更不知道在阿根廷如何辦理豆類的出口檢驗、檢疫手續,一下子沒了主意。旅游過程中,趙曉剛無意中與一名叫布雷德的同事提起了這事兒,布雷德說:“我有個叔叔在南極的阿根廷科考站工作,我可以讓他幫你解決問題。”
2009年1月中旬,布雷德的叔叔哈斯曼回國運物資,趙曉剛和他見了面。當得知趙曉剛想到南極“種菜”時,哈斯曼高興地說:“如果你能讓我們吃到新鮮蔬菜,那真是太好了。”在哈斯曼的幫助下,趙曉剛很快到了南極,在阿根廷的普里馬維拉科考站,用哈斯曼帶過來的豆子,發起了豆芽。
發豆芽前,需要用手反復清洗豆子,南極氣溫極低,趙曉剛的手很快被凍傷,裂開了一道道血口子。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成功地發出了豆芽。阿根廷科考隊員從沒吃過豆芽,見到這一根根白嫩白嫩、頂上還戴著“帽子”的蔬菜,紛紛質疑說:“這些豆子都發芽變質了,還能吃嗎?”趙曉剛說:“豆芽在中國是種非常普通的蔬菜,中國人已經吃了幾千年,絕對沒有問題。”科考人員仍然不敢相信,表示要先化驗一下豆芽的成分。
很快,化驗結果出來了,證明黃豆芽里含有較高的維生素和蛋白質,可以食用。科考人員這才開始放心大膽地吃豆芽,并且很快喜歡上了這種十分爽口的蔬菜。
不久,趙曉剛的假期結束,準備返回阿根廷,阿根廷科考隊隊長找到他,說:“我們平時只能吃罐裝和冷凍食品,大家很有意見卻又無可奈何。你的黃豆芽幫了我們大忙,我們想請你來科考站工作,專門幫我們做黃豆芽,不知你愿不愿意?”
趙曉剛想了想,如果不通過阿根廷科考隊,自己根本無法把豆子運到南極,便爽快地答應了,但又提出一個條件,阿根廷科考隊得允許他把蔬菜賣給別的科考隊。阿根廷科考隊隊長接受了他的條件。隨后,趙曉剛從李文博的公司辭職,正式到南極做起了“種菜”生意。
聽說阿根廷科考站出售新鮮蔬菜,很多國家科考站紛紛派人上門訂購。趙曉剛算了一筆賬,自己的黃豆芽成本每公斤不到6元人民幣,但考慮到南極的一盤青菜也要40美元,便給黃豆芽定價為20美元一公斤。
2009年3月,趙曉剛又開始試驗發綠豆芽。綠豆芽清熱解毒,生吃起來口感更好,大受各國科考隊員歡迎。一些南極半島以外的科考站工作人員得知后,經常開著雪地車,跑幾百公里來購買。美國麥克默多科考站的工作人員每隔一周就開著直升機來找趙曉剛買豆芽。德國科考隊的負責人對趙曉剛說:“你的豆芽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吃了你的豆芽后,我的嘴唇也不開裂了。”
接下來,趙曉剛又開發了豌豆苗,同樣大受歡迎。就這樣,僅僅兩個多月時間,趙曉剛就靠賣蔬菜賺了2萬多美元。
就在趙曉剛信心百倍準備大干一場時,新的問題出現了。2009年5月的一天,新西蘭斯科特科考站的工作人員找到趙曉剛,說他發的豆芽產生的廢氣給他們造成了損失,要求他給予賠償。緊接著,另外兩個國家的科考隊員也來找趙曉剛,說他的豆芽是“妖菜”,吃了總放屁,讓他們在女科考隊員面前丟盡了臉面。
趙曉剛嚇了一跳,不知出了什么問題。進一步了解才明白,西方人喜歡生吃豆芽,吃多了屁自然會又多又響。南極自然環境惡劣,科考隊員的住處都封閉嚴實,一旦放屁,就會污染室內空氣。
趙曉剛想到自己常吃煮熟的豆芽,屁就不多,便建議大家把豆芽煮熟后再吃。問題也就解決了。
“種植”其他蔬菜
雖然發豆芽賺了不少錢,但趙曉剛并不滿足,很多科考隊員也希望他能“種”出更多品種的蔬菜。
趙曉剛想起自己在老家參加蔬菜培訓班時,學過蒜苗和韭黃的無土栽培技術。他讓科考隊從內陸買來蒜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起了實驗。南美洲的蒜個頭特別大,不像中國蒜那樣喜歡水,對溫度要求很高。趙曉剛接連做了幾次試驗都失敗了。后來,他調高室內溫度,在蒜瓣上灑了少量水,試驗終于成功了。很多科考站工作人員吃了趙曉剛培育的新鮮蒜苗后,連稱“太好吃了”,紛紛前來購買。由于培育蒜苗的成本較高,趙曉剛定價為30美元一公斤,但仍然供不應求。
培育蒜苗成功后,趙曉剛又開始“種植”韭黃。經過反復實驗,他終于在2009年10月培育出了南極韭黃。
從每年10月起,南極開始進入夏季,回國探親的各國科考隊員陸續返回南極,蔬菜的需求量大增。趙曉剛每天都加班加點地工作,“種”出來的蔬菜仍然不能滿足需求。趙曉剛想請幾個幫手,但一般人很難進入南極,來了也不容易留住,而且阿根廷科考隊也不愿意幫忙。為了解決蔬菜供不應求的問題,趙曉剛只好少種占地面積大、培育周期長、難度高的豌豆苗和韭黃。這樣一來,很多科考隊員又急了。美國科考隊和法國科考隊甚至提出免費給趙曉剛提供場地,讓他專門為他們“種”韭黃。阿根廷科考隊擔心趙曉剛被搶走,只好答應幫趙曉剛擴大“種植”面積,并給他找幫手。
到2010年2月,趙曉剛在南極“種菜”已賺了100多萬人民幣,他把這些錢全部匯給父母,讓他們在老家蓋一棟樓房,再買幾間鋪面,做點生意,切切實實地改善一下生活條件。
(壓題圖:趙曉剛在南極)
(責編 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