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各自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不同,在疾病治療方面也各有千秋。就拿糖尿病來說,西藥在有效降低血糖、糾正急性糖代謝紊亂等方面優勢明顯;而中藥藥性平和,降糖效力偏弱,但在整體調理、改善癥狀、防治慢性并發癥等方面效果顯著,并且毒副作用相對較小。總的說來,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所謂孰優孰劣,若能將兩者有機結合,則可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臨床觀察發現,以下五種情況配合中藥治療效果尤為顯著:
1 “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異常”,是指血糖高于正常人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中間狀態,如果不加干預的話,這部分人群日后發展成為糖尿病的概率較大。盡管“糖尿病前期”還算不上糖尿病,但此時的高血糖狀態對機體的損害已經產生。
對“糖耐量異常”的人群,首先要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如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在藥物干預方面,除了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西藥以外,還可選擇一些益氣養陰活血的中藥(如生黃芪、生地、蒼術、元參、葛根、丹參等,具體劑量根據病情而定),這類藥物可以有效延緩或阻止糖尿病前期轉化為糖尿病。
2 血糖輕度升高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健康體檢的普及、保健意識的增強,使許多糖尿病患者得以被早期診斷出來,這些患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血糖不是太高,并發癥也比較少,以老年人和肥胖者居多。對于這些患者,在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基礎上單純應用中醫藥治療,便可以將血糖控制在滿意的范圍。
3 血糖控制良好但癥狀改善不明顯的患者
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這種情況:有些患者經過綜合治療后血糖控制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癥狀,如有咽干口渴、疲乏無力、自汗煩熱等氣陰兩虛的表現,對此西醫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時可以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通過采用益氣養陰、清熱利濕等對癥治療的方法取得良好療效。
4 對西藥副作用耐受性差的患者
西藥降糖療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尤其是胃腸道反應。有些患者血糖較高,為了使血糖控制達標,所用降糖藥物的劑量往往偏大,而且一種藥物還不行,長期大劑量使用西藥,不僅胃腸道反應較大,而且會加重肝腎的負擔,這時如果配合中藥治療,充分發揮后者的輔助降糖作用,可以逐漸減少西藥的使用劑量,協助平穩降糖。
5 并發早期慢性并發癥的患者
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眼底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等,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醫還缺乏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綜合治療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辨證施治,可以明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
專家提醒:
1 加用中藥的同時,不要擅自停用西藥
臨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藥后,便擅自停用西藥,結果導致血糖升高、病情反復。中藥雖然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對那些胰島功能較差、血糖較高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單用中藥控制血糖顯然不行,而中西醫結合則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2 不要過分迷信中藥秘方、偏方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目前都沒解決糖尿病的根治問題。有些中藥偏方或驗方對解決糖尿病某一方面的問題確實有一定優勢,但絕對不像某些廣告中宣稱得那么神奇,根治就更談不上了。在此,建議廣大糖尿病患者,看中醫一定要去找正規醫院的中醫師,不要被一些虛假廣告所誤導。
3 中西醫應當兼容互補,而不是相互排斥
有些西醫大夫對中醫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缺乏理解,對之不屑一顧;而在有些中醫大夫眼里,中藥標本兼治,西藥則是治標不治本、毒副作用大。這種將中西醫相互對立、彼此排斥的態度是錯誤的、不可取的,中西醫結合才是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