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是由“慢阻肺”(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發展而來,而慢性咳嗽、咳痰、氣喘、心悸、發紺、呼吸困難是慢性肺心病的一貫臨床表現。特別是隨著病情的發展,咳痰不利、發紺和呼吸困難癥狀愈加突出,其呼吸困難由間歇性轉變為持續性。因此,慢性肺心病患者在臥床休息時需要保持一種比較合理的體位療法,即“少躺多坐、翻身拍背”。
“少躺多坐”是指患者要臥床休息,但不要平躺在床上,而要呈半臥位狀態。這是因為在半坐臥位時其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積擴大,有利于氣道通暢并可減輕腹腔內臟器對心肺的壓力,能夠使缺氧癥狀得到改善。反之,平躺時其膈肌位置上升,腹腔內臟器對心肺的壓力增大,會由此而加重呼吸困難。此外,當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半坐臥位還可使部分血液滯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減少,減輕肺部淤血和心臟負擔,有利于改善心臟功能和呼吸困難等癥狀。所以,當患者臥床休息時,最好是在床的一頭放上一床折疊起來的薄被子,患者躺靠在被褥上休息。如果是活動床,則可將床頭搖起呈30°~50°角,以使患者呈半坐臥位狀態。
對慢性肺心病患者來說,“翻身拍背”的好處在于能夠協助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促使痰液排出。這是因為慢性肺心病患者長期受到炎癥和感染的影響,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多且黏稠,加之心功能差時患者不能多喝水或使用了利尿劑,就會引起呼吸道分泌物更加黏稠,導致咳痰愈加不利,使得痰液阻塞支氣管而加重呼吸困難癥狀。如果能在翻身的同時加以由下而上的拍背,則可起到促進氣道分泌物排出的作用。所以,當慢性肺心病患者長期臥床時,要為其翻身和拍背,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一次,每日拍背2、3次。患者呈側臥位,由護士或經過培訓的患者家屬一手扶著患者,另一手握成弓狀,以大魚際肌自下而上,由外向內,均勻地拍背,拍完一側后讓患者轉向另一側,再用同樣手法繼續拍背。這樣,通過體位的改變和拍背時產生的震蕩,可以有效促使痰液排出。
擅自除黑痣 可能丟性命
劉翠杰
56歲的李真生下來右腳腳后跟就有一顆突出的黑痣,大約兩年前,李真感覺黑痣開始發癢,給他的生活造成了許多不便,一氣之下他找來指甲刀剪下了一半黑痣,沒想黑痣竟然不癢了。可一周后,李真右腳腳后跟又癢起來了,他以為是沒剪干凈的黑痣在作怪,就干脆把剩下的黑痣也一并剪掉了。
牽真的黑痣被剪掉的一個多月后,原本只有米粒大小的黑痣處卻漸漸隆起成了一個黑色包塊,李真這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原來李真的黑色包塊其實是黑色素瘤(一種癌癥),包塊直徑約2厘米,并且已經擴散。近日,李真終因黑色素瘤轉移至肝臟而導致死亡。
李真因為一顆黑痣而喪命確實是很可惜,其實大部分黑痣在不受刺激的情況下是良性的,不會給人帶來傷害。若黑痣一旦受刺激,它所引發的惡性色素瘤可能很快擴散到全身各個器官,以目前的醫療水平很難治療。李真的黑痣開始發瘁其實就是癌變的一個危險信號,如果當時他能及時就醫是可以避免這場悲劇發生的。可他偏偏弄破了黑痣,加速了病情惡化。
專家點評:目前,一些人盲目取痣后導致死亡的病例并不鮮見,即使是激光手術取痣,一旦復發,惡變的概率將會高于不取痣時的幾十倍。
痣是人體皮膚色素細胞大量增生的結果。據統計,平均每人身上有40多個色素痣。其中有的如針尖大小,有的如黃豆大小,有的扁平,有的隆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間有毛發,有的顏色深黑。平均每10萬人中有1人發生痣的癌變。盡管比例不大,但黑痣癌變所產生的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程度高、轉移早、危險性大的腫瘤。
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專家指出,要警惕位于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黑痣,它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前驅期,容易惡變,特別是長在頸部、腹部、外陰、手掌、足底及關節附近等處容易受到外傷或摩擦的黑痣,更應密切注意。有人怕黑痣影響美觀,就用腐蝕劑來“點”痣,弄不好便會引起潰爛,促使其發生惡變。
黑痣共分4種,有些具有惡變傾向:①交界痣。位于表皮及真皮交界處,多見于手掌及足底等部位,表面平坦或稍高于皮面,大小在1、2毫米,呈淡棕、棕黑或藍黑色,有癌變可能。②皮內痣。存在于真皮層內,表面光滑,界線清楚,大于1毫米,呈片狀生長,平坦或稍隆起,顏色較深而均勻,呈淺褐、深褐或墨黑色,一般不發生癌變。③混合痣。為上述兩種痣混合而成,因有交界痣的成分,故也能癌變。④藍痣。較少見,多發于兒童,好發于臂部、手背、足背,多為良性,但偶有癌變。
黑痣發生惡變時常有如下一種或幾種表現:①外形突然明顯增大或隆起;②顏色加深發亮,或者反而變淺;③痣的邊緣發紅,出現炎癥浸潤,有痛癢感覺;④痣上的毛發脫落、皸裂;⑤容易潰破出血及變為潰瘍;⑥附近淋巴結腫大,甚至痣內有硬結形成;⑦痣周圍有衛星痣出現。碰到上述情況的1、2條,應提防黑痣有早期惡變的可能,需要及時找醫生手術治療,其中以切除手術最為可靠,切忌自己動手取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