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性誘劑對2009年春季小菜蛾成蟲在3種植物上的種群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甘藍、白菜和雜草3種植物上,小菜蛾成蟲種群均發生2個高峰,最高峰的平均日均蛾量分別為164.5頭、287.0頭和111.0頭。
關鍵詞:小菜蛾:發生動態:沈陽
中圖分類號:S43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863-02
近年來,沈陽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蔬菜經濟小區補貼性政策,使沈陽的蔬菜基地日益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很多蔬菜出口日、韓、俄三國,而蔬菜病蟲害問題嚴重阻礙了其產業化進程。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分布廣,世代重疊現象明顯。為害期長,較易產生抗藥性,防治比較困難。掌握其田間種群動態。對指導生產防治意義重大。對于沈陽地區小菜蛾種群發生動態調查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利用性誘劑對2009年春季小菜蛾成蟲在3種植物上的種群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以期為小菜蛾的測報和防治提供基礎數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誘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提供。
誘捕器:在內徑約25 cm的黃色塑料盆沿相對位置穿2個孔,再用細鐵絲將1個橡膠誘芯固定在塑料水盆上方中央,誘芯口朝下,防止雨水沖淋其中的有效成分,盆內加入0.1%~0.2%洗滌靈水溶液,水面距誘芯1.0-1.5 cm,根據水分蒸發情況適時加水。
1.2 方法
以甘藍、白菜和雜草植物作為3個不同的作物系統,不同作物系統間隔2 000m。每個作物系統設置2個監測點,兩監測點之間的距離至少應在1 000m以上。每個監測點面積1 300-3 300 m2,設置小菜蛾誘捕器3個,一字排開放在菜地靠近邊緣處,誘芯每15 d更換1次。露地作物定植前2周開始調查,每2d定時調查誘捕到的成蟲數,小菜蛾盛發期每天調查1次,記錄調查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甘藍地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動態
如圖1所示。在2009年春季甘藍地中,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有2個高峰期。小菜蛾種群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5月23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132.0頭:第二個高峰出現在6月15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164.5頭。
2.2 白菜地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動態
如圖2所示,在2009年春季白菜地中,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有2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5月26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247.0頭;第二個高峰期出現在6月17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287.0頭。
2.3 雜草地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動態
如圖3所示,在2009年春季雜草地中。小菜蛾成蟲種群發生有2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5月5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111.0頭:第2個高峰出現在5月28日左右,最高峰的平均日誘蛾量為81.5頭。
3 結論與討論
性信息素是測報和防治農業害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應用在不同地區的最佳配比有所差異。在國內一般采用順-11-十六碳烯醛、順-11-十六碳烯乙酸酯及順-11-十六碳烯醇(50:50:1)作為小菜蛾性誘劑,本試驗的性誘劑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產品,其配方已申請專利。
本研究利用性誘劑對2009年春季小菜蛾成蟲在3種作物上的種群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小菜蛾成蟲種群存在世代交替現象,在不同的作物上,小菜蛾成蟲種群均發生2個高峰,其中白菜和甘藍地的第一個高峰平均日誘蛾量比第二個高峰的誘蛾量少,而雜草地則相反,可能與作物定植時間、氣候條件和小菜蛾習性有關:3種作物相比較,白菜地小菜蛾的數量遠高于其他兩種作物,且發生時間較其他兩種作物早(4月下旬)。此研究結果將為掌握小菜蛾田間種群動態提供基礎數據,進而為有效防治小菜蛾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