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某養羊場波爾山羊發生的附紅細胞體病進行了臨床觀察和病理學檢驗。結果顯示,山羊的可視黏膜蒼白貧血,紅細胞明顯變形,紅細胞表面有附紅細胞體附著;實質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肝臟變性明顯,淋巴結失去正常組織結構,淋巴細胞大量消失,脾臟內紅細胞溶解。
關鍵詞:波爾山羊;附紅細胞體痛;病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S827.89;S85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922-02
附紅細胞體病是附著在人獸紅細胞表面并損傷體內多種組織器官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臨床上大多呈隱性經過,急性發病時主要以發熱、貧血、腹瀉和黃疸為主要特征。早在1928年。Schilling就在嚙齒類動物血液中查到類球狀血蟲體。后來相繼在綿羊、牛、豬的血液中查到類似的微生物,并命名為附紅細胞體。在1986年,世界上首例人的附紅細胞體病被Puntaric等報道。現在該病已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已在人和多種家畜、家禽及野生動物中傳播。由于附紅細胞體分布范圍廣,給人類的健康和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危害,所以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來。長江中部地區養羊業有所發展,因而也有附紅細胞體病的報道。作者對山羊發生的附紅細胞體病做了臨床調查和病理檢驗,以期為探討其發病機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2009年6月在荊州市某養羊場,對羊場的波爾山羊進行全群現場察看,并觀察周邊環境。取發病波爾山羊2只,細致觀察病羊臨床癥狀,調查發病情況、飼養狀況、治療情況等。分別采集發病母羊和羔羊各一只的靜脈血液,涂片做瑞氏染色,油鏡觀察。對發病嚴重的母山羊現場解剖進行病理檢驗,采心血和腹水涂片進行瑞氏染色,并取心、肝、脾、肺、腎、淋巴結等組織,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進行HE染色,顯微鏡檢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病狀況
該養羊場在2008年4月從外地引進了300多只波爾山羊,2008年秋冬季母羊因發病死亡了一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剩下的母羊陸續產羔,當年底山羊又達到了300只。2009年6月初,發現母羊開始發病,特別是小羔羊病情嚴重,發病率達60%以上,病死羊有20多只。畜主使用青霉素及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但均未見好轉。
2.2臨床癥狀
病羊體溫均升高,個別可達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后肢無力。站立不起,出現明顯腹瀉癥狀,可視黏膜蒼白貧血,機體消瘦,反芻次數減少,被毛粗亂。腹圍增大。
2.3病理變化
解剖的母山羊,放血時發現血液清淡、稀薄如水、凝固不良;腹部皮下有蛋清色膠凍樣物質浸潤,腹腔內有2-3 L淡黃色的液體流出:體內淋巴結腫脹呈灰白色,質度較軟,切面多汁,皮質髓質界限不清;肺臟蒼白、腫脹。切面以及氣管里有大量的白色泡沫樣液體;心肌色彩變淡,質度較軟,心外膜冠狀溝脂肪完全被膠凍樣物質取代:肝臟體積縮小,呈土黃色;膽囊腫大,是正常的2-3倍,囊內充滿黃綠色膽汁;脾臟體積縮小,灰褐色;腎臟土灰色,腎盂里充滿白色半透明物質:食道和直腸前端黏膜里包有一層0.2~0.5cm厚的白色膠凍樣物質。
鏡檢淋巴結正常結構消失,呈疏松空網狀,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間質網狀纖維呈淡粉紅色條索狀或團塊狀(圖1),淋巴小結縮小或消失;脾臟紅髓里紅細胞溶解,白髓體積縮小,淋巴細胞減少;肝細胞明顯呈氣球樣變,部分紅細胞溶解、消失,肝小葉邊緣竇狀隙內嗜中性粒細胞增多,并有吞噬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圖2);心肌肌纖維色彩不均,肌細胞明顯顆粒變性;肺臟肺泡局部擴張,肺泡壁斷裂呈氣腫狀態,肺泡腔內可見嗜中性粒細胞和少量淋巴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界限不清,管腔內有均勻紅色蛋白樣物質,有時可見藍色圓球顆粒(圖3)。其他組織病變不明顯。
2.4 實驗室檢驗
血涂片油鏡觀察,可見紅細胞數量稀少、形態不一、大小不等,形狀有逗點狀、腎形、長橢圓形,邊緣有數量不等的藍色圓球形顆粒附著,使紅細胞呈齒輪狀(圖4)。腹水里也有類似的藍色球形體。
3 討論
附紅細胞體在動物體內主要破壞紅細胞,使其變形、溶解,造成紅細胞數量明顯減少,同時由于紅細胞膜結構受到破壞,膜表面蛋白也發生改變,造成紅細胞的天然免疫功能降低;另外,淋巴結、脾臟受損,實質細胞特別是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并且紅細胞對淋巴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都降低,這些都表明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了嚴重破壞。
由于紅細胞的受損,造成全身血液循環障礙,內臟實質器官因供血不足而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尤其是肝細胞嚴重變性,使肝功能發生障礙。非脂膽紅素代謝受阻,引起黃疸、膽汁淤積,膽囊高度擴張。并產生大量腹水,同時由于肝細胞合成的凝血因子減少,促使血液凝固不良。
關于本病的發病原因,從臨床調查分析后,我們認為,該養羊場2008年引進波爾山羊后不久,當年秋季就有一批母山羊發病死亡,剩下存活的母羊產下的羔羊在2009年開春,陸續出現腹瀉、食欲廢絕直至消瘦而死。提示羔羊發病其傳染源主要來自隱性攜帶病原體的母羊,這點從靜脈血涂片鏡檢結果可以得到證實,并且與曹廣芝等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符合。從發病季節看,都是在夏秋季發生,吸血昆蟲如蚊子等也是導致發病的一個病因,而且不排除引進的波爾山羊是隱性帶菌者的可能。

對于防制此病,根據附紅細胞體病易感動物多且隱性感染普遍、傳播途徑廣泛的特性,生產上應注意在引進羊群時,首先進行血液普查,附紅細胞體血檢陰性時才能混群飼養:對陽性的應及時進行隔離治療。必須在圈舍、飼具、環境用消毒藥進行徹底消毒,用過的注射器具要嚴格消毒,不能交叉使用。另外在蚊蠅到來前,羊群最好使用一些防止叮咬的藥物,以減少本病的發生。由于本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對經常接觸羊群的飼養員應高度重視和關注,強化飼養員的自我防護意識,以防接觸病羊而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