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3種不同品種的番茄果實為材料,分別用40℃溫水和2%CaCl2溶液對材料進行30min浸泡處理,分析不同處理方式對其生理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鈣處理和熱處理均能有效減緩番茄的生理活動。對于大多數指標來說。鈣處理有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番茄;氯化鈣;熱處理;保鮮
中圖分類號:TS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940-04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rn)屬于漿果,果皮較薄,含水量高達95%,常溫下容易變質,極不耐貯藏和運輸。
鈣離子在植物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等生理生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廣泛應用在果實的采后貯藏中,鈣還是一種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保鮮處理劑。用于蘋果、梨、哈密瓜、桃等水果貯藏中??杀3止麑嵉挠捕龋泳徍笫焖ダ希档透癄€率。一般認為,鈣具有維持細胞壁、細胞膜的結構及功能,調節控制離子環境與酶活性等生理功能。
熱處理是一種環保、有效的非化學保鮮手段,它無化學殘留、安全性高,簡便有效;近年來在果蔬采后處理方面熱處理正逐漸受到重視,在調節果蔬采后的生理生化代謝、防腐、殺蟲和保持水果品質方面已有一些報道。
而關于用氯化鈣和熱處理對番茄保鮮的研究報道甚少,為此筆者以3個不同品種的番茄為材料,參考相關文獻,用2%CaCl2溶液和40℃的熱水分別對番茄進行處理,測定部分生理指標的變化并分析比較,旨在為番茄貯藏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材料中蔬6號;圣女果(紅);圣女果(黃)。選取完全成熟、色澤和大小一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番茄。所用番茄均采自運城郊區周家坡村菜園。
1.1.2 試驗儀器pH計(雷磁PHSJ-3F型);分光光度計(上海天美UV11102型)。
1.2 方法
1.2.1樣品處理采摘當天運回實驗室處理。處理方法如下,①鈣處理(CaT):室溫下將新鮮的番茄用2%的CaCl2溶液浸泡30min,然后撈出晾干,常溫下避光保存5 d;②熱處理(HT):將新鮮的番茄浸泡在40℃溫水中30 min,然后撈出晾干,常溫下避光保存5 d;③未處理(NT):常溫下避光保存5 d;④對照(CK):新鮮的番茄。 1.2.2測定項目及方法稱取果實100 g,切碎。放人研缽中研磨成勻漿,抽濾,用oH計測定濾液pH值;用NaOH滴定法測定可滴定酸(TA)含量,結果以蘋果酸計;用苯提取番茄紅素,用分光光度計法測定含量;用2.6一二氯酚靛酚法測定VC含量;用愈創木酚法測定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用烘干稱重法測定果實含水量。每個項目測定均重復3次。
1.2.3數據處理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處理試驗所得數據(DPS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蔬6號在不同處理方式下各生理指標變化
對于中蔬6號,鈣處理和熱處理對其各生理指標的上升或下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新鮮番茄(CK)和未處理常溫下避光保存5 d(NT)的相比具有顯著甚至極顯著的差異(表1)。
與新鮮番茄(CK)相比,經過處理(HT、CaT、NT,下同)的中蔬6號,其pH值均升高,經鈣處理(CaT)和熱處理(HT)的果實pH值比未處理常溫下避光保存5 d(NT)的升高幅度小: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幅度分別為27.9%、18.0%、29.7%:番茄紅素含量上升幅度分別為29.2%、26.3%、33.9%;CAT活性下降幅度分別為12.4%、11.6%、15.7%;果實含水量下降幅度分別為1.9%、1.6%、2.6%;上述各指標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強,但二者之間差異性不顯著(表1);經過處理的中蔬6號,POD活性上升幅度分別為4.6%、1.9%、9.4%,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強,二者之間差異性顯著。其VC含量的下降幅度分別為8.8%、17.9%、19.8%,熱處理的抑制作用較鈣處理強,但二者之間差異性不顯著(表1)。
2.2 圣女果(紅)不同處理方式下各生理指標變化
對于圣女果(紅),鈣處理和熱處理對各生理指標的上升或下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新鮮番茄(CK)和未處理常溫下避光保存5 d(NT)的相比具有顯著甚至極顯著的差異(表2)。
與新鮮番茄(CK)相比,經過處理的圣女果(紅),其pH值的變化與中蔬6號相似;番茄紅素含量上升幅度分別為46.4%、39.2%、53.4%:上述各指標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強,但二者之間差異性不顯著(表2)??傻味ㄋ岷肯陆捣确謩e為28.9%、18.6%、33.0%,POD活性上升幅度分別為7.4%、3.3%、14.9%:上述各指標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強,鈣處理與熱處理之間差異性分別為顯著和極顯著(表2)。
果實含水量下降幅度分別為1.9%、2.1%、2.4%;VC含量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6.3%、8.4%、9.3%;CAT活性下降幅度分別為11.8%、12.6%、15.0%:上述各指標熱處理的抑制作用較鈣處理稍強,但差異性不顯著(表2)。
2.3圣女果(黃)各指標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變化
對于圣女果(黃),鈣處理和熱處理對各指標的上升或下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新鮮番茄(CK)和未處理常溫下避光保存5 d(NT)的相比具有極顯著的差異(表3)。
與新鮮番茄(CK)相比,經過處理的圣女果(黃),其pH值的變化與上述兩個品種番茄相似: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幅度分別為28.8%、28.2%、32.5%:番茄紅素含量上升幅度分別為50.6%、40.7%、76.6%:果實含水量下降幅度分別為2.2%、1.8%、3.4%:上述各指標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稍強,但差異性不顯著(表3)。POD活性上升幅度分別為7.3%、4.2%、11.4%,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較熱處理強,鈣處理與熱處理之間差異性顯著(表3)。
VC含量下降幅度分別為8.0%、8.0%、8.6%,鈣處理的抑制作用與熱處理相當;CAT活性下降幅度分別為10.4%、12.4%、15.9%,熱處理的抑制作用較鈣處理稍強,但差異性不顯著(表3)。


2.4 品種之間差異比較
由于品種不同,各指標在不同處理方式間的絕對數值有一定差異。另外,CAT活性在圣女果(紅)和圣女果(黃)上的表現是熱處理比鈣處理下降幅度小,而在中蔬6號上的表現則相反:在果實含水量方面。中蔬6號和圣女果(黃)上的表現是鈣處理比熱處理下降幅度小,而在圣女果(紅)上的表現則相反:在抑制VC含量降低方面,中蔬6號和圣女果(紅)上的表現是熱處理的比鈣處理的下降幅度小,而在圣女果(黃)上的表現相當;除此之外,不同品種的其他指標(pH值、可滴定酸含量、番茄紅素含量、POD)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表4)。
3 討論
番茄中可滴定酸主要以檸檬酸和蘋果酸為主,貯藏過程中,部分作為呼吸作用的底物而消耗。也有部分轉化為糖類。番茄紅素是果實在成熟過程中產生的,其含量越高。果實的成熟度也越高。鈣處理和熱處理均可減少果實水分的蒸發??赡苁沁@些處理改變了果實表面蠟質層的結構,使果實不易失水。
VC、過氧化氫酶及過氧化物酶是果實中抗氧化的主要成分,對于減緩果實老化、保持新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未處理的常溫放置5 d的果實,VC含量和CAT活性的下降幅度以及POD活性的上升幅度都很大,經鈣處理或熱處理后,這些指標的變化幅度都減小了,說明三者在清除氧化成分方面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同時也表明鈣處理和熱處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活性氧的產生。
鈣離子對成熟與衰老的影響明顯,但機理還不十分清楚。鈣是植物細胞壁和細胞膜的結構物質,在保持細胞壁結構、維持細胞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缺鈣易引起細胞質膜解體。鈣離子在細胞膜外部與膜上磷脂分子結合,可穩定生物膜,減少乙烯的釋放。減少可溶性糖、有機酸等呼吸基質的消耗,從而減緩衰老過程。鈣在衰老中的作用因鈣在細胞中的位置而異,當位于細胞外的Ca2+含量高時,Ca2+起質膜穩定劑的作用,并保護細胞壁結構與功能,延緩衰老;當胞質內Ca2+濃度高時,促進膜脂分解,加速衰老。在貯藏過程中,果蔬作為一個離體組織,失去各種營養物質的供應,必然導致營養缺乏的生理失調。所以采后對果蔬補充外源鈣不但能夠延長貯藏期,而且能更合理地調配鈣的分布,延緩果蔬的成熟及衰老。適當濃度的鈣可改變果實中多種酶的活性,明顯減緩果實采后生理活動。
果蔬的采后熱處理,可以有效地抑菌防腐,降低果實呼吸強度,抑制果實內源乙烯的合成。乙烯是啟動和促進果蔬成熟衰老的激素,一般植物乙烯生成的最適溫度在30℃左右,高于35℃時,乙烯釋放量顯著減少,40℃下完全受抑,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乙烯釋放量減少。采后熱處理對果蔬品質的保持可能與體內產生熱激蛋白(HSP)有關,HSP是生物體對熱脅迫的反應之一。熱激同源蛋白HSP70能促進胞液中的蛋白質向其他細胞器中轉移,這些蛋白質進入細胞器后有可能改變了某些重要酶類的構象,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從而使呼吸作用下降,葉綠素分解下降,乙烯合成下降等等。熱處理可有效地增強SOD、POD活性,提高清除H2O2:的毒害能力,最終減緩衰老。熱處理抑制VC含量下降可能就是通過抑制抗壞血酸氧化酶的活性來實現的。
該研究選用3個品種的番茄進行研究,品種間效果雖有差異,但效果具有一致性,筆者認為采后鈣處理和熱處理對番茄均能起到良好的保鮮效果,鈣處理效果較好。該研究結果可為貯藏保鮮提供參考,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情況選用不同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