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摸清優質中稻鄂中5號的適宜氮肥施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開展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的試驗。結果表明。鄂中5號最高產量(6055.5 kg/hm2)施氧量為225 kg/hm2,氮肥的施用方法以基肥60%.分蘗肥30%(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 d后再追10%),10%作穗肥的分配方法為宜。
關鍵詞:優質中稻;鄂中5號;氮肥用量;氮肥施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S511.3+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12010)04-0816-03
鄂中5號(商品名“潤珠537”)系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從西班牙引進的水稻種子中選擇變異單株,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中稻品種。該品種品質優、適口性好。獲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十大金獎大米金牌。該品種稻谷出糙率78.1%.整精米率60.0%。長寬比3.6,堊白粒率0.0%。堊白度0.0%,直鏈淀粉含量15.1%,膠稠度83 mm。其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但田間生長勢弱,耐寒性較差;葉色淡綠,劍葉窄、長、挺;穗型較松散,穗頸節短。有包頸現象:全生育期147.9 d:在湖北適宜于除鄂西南山區以外的地區作中稻種植。
為探討鄂中5號的適宜施氮量和施用方法,我們于2005年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南湖試驗站進行了該品種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的田間試驗,以期為該優質中稻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配套的適宜施肥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該試驗田土壤為黃棕壤發育的水稻土黃泥田,試驗田塊2003年種植蓮藕,施肥量大,特別是有機肥施用量大,前作2004年為中稻,冬季為冬閑。試驗前于2005年4月27日取耕層土壤(0-15 cm)土樣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為有機質40.00 g/kg,堿解氮184.10 mg/kg,速效磷25.38 mg/kg,速效鉀95.79 mg/kg。屬高有機質、高氮、高磷、中鉀的高肥力土壤。
1.1.2供試品種供試品種為鄂中5號,系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中稻品種。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與施肥方法試驗處理:試驗共設8個處理(表1),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 m2。氮肥分兩種方法施用,施肥方法1:①、②、③、④處理基肥70%,分蘗肥30%(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 d后再追10%);施肥方法2:⑤、⑥、⑦、⑧處理基肥60%,分蘗肥30%(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 d后再追10%),10%作穗肥;磷肥全部基施;鉀肥80%作基肥,20%作促花肥。試驗用肥為尿素(含N46%)、磷酸一銨(含N10%、P205 46%)、氯化鉀(含K20 60%)。
1.2.2田間管理2005年5月5日整秧田、下秧,秧齡31 d;6月2-4日劃分小區,小區間做土埂進行隔離,4日施基肥,肥料撒施并耙田,然后插秧,株行距為13.33 cm×26.67 cm,2株/蔸,每小區540蔸,6月14日施返青肥。6月21日施分蘗肥,7月17日施促花肥,9月30日取樣考種,10月2日收割,按小區進行單收單打,分小區計產。其他田間管理與大田相同。試驗期間未出現大的自然災害。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施肥方法的各處理產量結果如表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種施肥方式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施肥方法2比施肥方法1平均增產7.5%,平均每公頃增產376.5 kg。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處理⑦與其他各處理間均達到顯著水平,其產量最高,達6 055 kg/hm2。比處理①增產29.5%,比處理⑧增產17.8%;生物產量處理⑦、④、③、⑧、⑥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均與處理①和處理②有顯著性差異,處理⑦谷草比最高。
2.2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分蘗的影響
6月4日插秧,6月14日至7月20日我們對各小區分別進行了6次定點定位調查,結果(表3)表明,6月27日以后,施肥方法1有比施肥方法2分蘗快和多的趨勢,氮肥施用量大的有比氮肥施用量小的分蘗多的趨勢(處理⑧例外)。7月12日即插秧后46 d達到最大分蘗,以處理④分蘗率最大,達到750.0%,處理⑤分蘗率最低,為476.7%。
2.3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產量性狀的影響
在足量磷、鉀肥基礎上,施用不同量的氮肥及不同的氮肥施用方法,對鄂中5號有效穗數有顯著的影響,調查結果及多重比較結果見表4。其有效穗數多少順序與產量高低順序基本一致,有效穗數與產量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要獲得鄂中5號產量的提高,提高有效穗數是施肥技術的關鍵。處理⑦每公頃平均有效穗221萬穗,產量最高。不同處理對鄂中5號的穗長及穗粒數、空秕粒的影響均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表4)。說明穗長和穗粒數主要由品種特性決定,施肥對其影響不大。在該試驗所設計的氮肥使用量范圍內,氮肥使用量的變化對鄂中5號千粒重的影響不顯著,說明千粒重主要由品種特性決定。不同處理對鄂中5號株高有顯著的影響,施氮肥量越大植株越高,各處理平均株高變化幅度為99.6-1 12.5 cm。等氮肥使用量時施肥方法2總體比施肥方法1植株要高,說明施肥方法2氮肥利用率高于施肥方法1。僅處理⑤略低于處理①,其原因是該兩處理氮肥用量低,不能滿足水稻前期的營養生長,水稻前期營養生長比后期旺盛,而處理⑤前期用肥量低于處理①。
2.4不同施肥處理鄂中5號經濟效益比較
各處理經濟效益比較如表5。表5結果表明,種植鄂中5號經濟效益較好,各處理每公頃產值在32 726.40-42 387.45元,扣除肥料投資,每公頃收入在31 548.30-40 892.85元。以處理⑦產值最高,收入最多;處理⑧由于施肥量過大,加上以施肥方式2使用肥料,肥料利用率高,植株對氮素過量吸收,營養生長過旺,致使產量反而降低,另一方面肥料投入大,因而經濟效益大大下降。
3 小結
2005年在武漢黃棕壤發育的水稻土黃泥田上進行的鄂中5號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土壤上,在磷肥、鉀肥充足的條件下,氮肥的施用方法以施肥方法2,即基肥60%,分蘗肥30%(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 d后再迫10%),10%作穗肥的分配方法為佳,該方法比施肥方法1基肥70%,分蘗肥30%(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d后再追10%)的施肥方法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每公頃平均增產376.5kg,增產率7.5%。氮肥施用量以處理⑦225kg/hm2純氮(N)為宜,產量和經濟效益均最高,每公頃產量達到6 055.35kg,每公頃產值42 387.45元,每公頃收入40 892.85元。
不同氮肥施用量對鄂中5號株高有顯著的影響,氮肥施用量越大鄂中5號植株越高,株高變幅為99.6~112.5 am,且施肥方法2比施肥方法1株高有所增加。通過不同氮肥用量和鄂中5號性狀之間的分析可知,施用氮肥主要影響鄂中5號中稻的有效穗數而影響其產量。以處理⑦每公頃平均有效穗221萬穗產量最高。不同氮肥用量對鄂中5號中稻分蘗有顯著影響。插秧后46d達到最大分蘗。以處理④分蘗率最大,達到750.0%,處理⑤分蘗率最低,為476.7%。鄂中5號的穗長、穗粒數、千粒重主要由品種決定,試驗中氮肥對它們的影響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