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查閱文獻、野外調查、標本鑒定等方法,初步確定衡水市農作區外來入侵植物共計24種,隸屬于10科18屬;并對這些物種的生活型、原產地及其入侵途徑和促使入侵種擴散與蔓延的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了一些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外來入侵植物;衡水市;農作區
中圖分類號:S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881-03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界于東經115°10′~116°34′,北緯37°03′~38°23′,總面積8 815 km2;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顯著,四季分明。適宜的水熱條件和深厚疏松的土壤等不僅適于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生長,而且也有利于外來入侵植物的生長與繁殖。近年來,一些外來物種已經危害到衡水市的農業經濟發展,為了有效防治外來入侵物種對研究區的危害,對衡水市農業區外來入侵植物開展基礎性調查與研究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1 調查時間與方法
衡水市農作區外來入侵植物調查組于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間,對全市農作區范圍內采取野外調查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資料收集、外業調查和內業處理三個階段來完成的。外業調查中采取全面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全市廣泛開展調查的基礎上,重點調查衡水湖周圍地區、安平縣滹沱河流域、阜城縣大運河沿岸、武邑縣滏陽河流域等地區。具體操作中應用線路調查、樣地抽樣調查、植物標本采集等手段,對調查物種進行標本采集,并對其地理分布、生境、種群數量、伴生物種等信息全面記錄。內業處理主要進行標本制作、標本鑒定、野外數據的統計及分析等。
2 調查結果
根據相關文獻查閱結合野外調查及室內標本鑒定結果,列出衡水市農作區外來入侵植物名錄。統計結果(表1)顯示,衡水市農作區外來入侵植物共計24種,隸屬于10科,18屬。
3 分析與討論
3.1 外來入侵植物生活型
生活型是植物在其發展歷史過程中,對于一定生活環境長期適應所形成的各種基本形式。植物的生活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植物體和環境的統一性,也是對一定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反映。
根據Drude等人以植物的形態、外貌和生活方式為基礎的生活型分類方法,將衡水市農作區入侵植物劃分為落葉喬木、木質藤本、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4種生活型。統計表明,調查區外來入侵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最多共計12種,如一年蓬、小花山桃草;麥藍菜、節節麥、刺莧等;其次為多年生植物,如菊芋、野牛草等;落葉喬木和木質藤本植物分別只有火炬樹和五葉地錦各1種。
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都較適合一二年生草本生存,這也為大部分外來入侵植物提供了擴散的客觀條件。
3.2 外來入侵植物系統地位分析
衡水市農作區外來入侵植物中莧科、菊科植物較多(莧科6種、菊科5種)。莧科植物多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種子數量多、小而且輕,這就使莧科的種子容易傳播,從而可使入侵種大量繁殖。菊科植物的萼片變態為冠毛,有利于果實傳播:部分種類有塊莖、塊根、匍匐莖或根狀莖,有利于營養繁殖;花序及花的結構適應蟲媒傳粉、增加受粉率和結實率;多為異花傳粉。莧科和菊科植物多為世界廣泛分布,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尤其是繁殖特征是其成為入侵植物的內在基礎。使一些入侵種能在入侵地快速繁衍和分布。

3.3 入侵植物原產地
經過查詢與考證,對外來入侵植物的原產地做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本地區外來入侵植物原產地主要包括北美洲、歐洲及地中海地區、熱帶美洲、南美洲、熱帶非洲、南亞地區等。其中原產于北美洲的有7種,如菊芋、野牛草等,歐洲地中海地區6種,如苦苣菜、野燕麥等:熱帶美洲有5種,如圓葉牽牛、反枝莧等;原產于其他地區如印度、非洲地區、南美洲的入侵植物在本地區較少,僅1~2種,如原產于非洲的皺果莧、原產于南美洲的黃頂菊等。
3.4 入侵途徑
根據相關資料查閱并結合實地調查總結出3種主要途徑。一是人為有意地引入。例如,反枝莧是作為蔬菜有意引入的:圓葉牽牛是作為觀賞植物有意引人的。二是由運輸貨物或進口農產品無意攜帶而進入。例如,節節麥就可能是隨進口農產品進入的。三是通過風力、水流等自然傳人。例如,黃頂菊就可能是種子隨風力自然傳人的。
3.5 入侵種的擴散與蔓延
根據野外實地觀察及文獻查詢,總結出促使衡水市外來入侵植物擴散與蔓延的因素有:①入侵種自身較強的生態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和傳播能力。如菊科植物適應能力強,在本區隨處可見,甚至鹽堿地都能見到。菊科和莧科植物的種子數量多、小而且輕,主要靠風傳播,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和傳播能力。②較適宜的自然環境。由于外來種在入侵地沒有天敵,而且環境比較適宜其生存。例如,小花山桃草在人侵地比較容易擴散和蔓延。③人類活動的促進作用。人類活動促進了外來植物在本地的傳播和擴散。一些外來植物當初被當作有用植物引種并逐漸逸生為野生種。從而使其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如作為飼料植物的野牛草、作為觀賞植物的圓葉牽牛、作為藥用植物的麥藍菜等。
4 外來入侵植物的綜合防控措施
第一,要加強對外來植物的檢疫,嚴把進口檢疫關。防止外來有害植物入境,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此外,要謹慎引種,并加強對引進的外國物種的管理,盡快建立引種法規,嚴格執行引種程序。
第二,應加強對外來有害植物種類、分布、危害的調查,研究其生物學特性和入侵機理,為其防除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研究其可利用的一面,積極開發,變害為寶。不少外來入侵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例如,皺果莧可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作為豬、雞的飼料;裂葉牽牛不僅可用于觀賞,而且其種子可以藥用;野牛草具有枝葉柔軟、較耐踐踏、繁殖容易、養護管理粗放和抗逆性強等優點,常用于公園、墓地、體育場、機場和路邊的草坪,一旦成坪,只要稍加養護,就可維持良好的草坪品質。
第四,加強有關入侵物種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連接或共建入侵物種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因為入侵物種的問題總是涉及原產國問題。原產國相應物種的防治方法、生態特點、天敵生物等信息對入侵國的防治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第五,要采用多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對那些已經產生危害的種類進行控制,將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可采用人工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