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合肥地區栽植的果用桑樹的品種、栽植密度、剪伐方法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果用桑品種大十、紅果1號、白玉王均可以在合肥地區栽植,栽植的株行距以1 m~2m左右、每公頃栽植4 500株左右為宜,剪伐方法主要在夏季修剪,在上一年的剪伐處將所有的枝條短截,保留基部的3~4個芽,可使每公頃桑葚的產量在15000kg以上。
關鍵詞:果用桑:品種;栽植密度:剪伐方法
中圖分類號:S88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893-02
傳統桑樹以采葉養蠶為主,桑葚小而且少,難以作為水果開發利用。果用桑一般是果用或果葉兼用的桑樹,所結桑葚個大味甜,口感風味俱佳,且可以加工成桑葚酒、桑葚干、桑葚果汁等各種營養保健食品,具有天然風味和滋補營養的功效,已被列為第三代水果資源,目前國內國際市場上正在競相開發。合肥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坡地崗地較多,易旱易澇,農作物產量一般較低,但是發展果用桑具備一定的優勢,并且桑葚在初夏成熟,正好填補水果市場的空白,因此把果用桑栽植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項目。將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區及肥西縣。果用桑品種分別是大十、紅果1號、白玉王。
栽植密度方面,大面積栽植的株行距為1 m×2m,每公頃栽植不超過5 000株;另外小面積作為栽植密度比較試驗,株行距分別為0.75 m×2m、0.5 m×2 m、0.75 m×1.5 m、0.5 m×1.5 m,每小區2行。修剪方式上,當桑葚成熟采收后。進行夏季修剪,處理Ⅰ為對結果母枝的枝條留3~4芽短截,處理Ⅱ為對結果母枝的枝條進行全部剪伐。
在桑葚成熟期進行產量調查,隨機在每個處理區選10株進行標記,2d一次采果調查,果實成熟度要求在80%~90%。測定每株的桑葚產量、每千克果粒數、收獲日期、桑葚汁的糖度和酸度。糖度采用斐林氏試劑法測定;酸度用NaOH滴定法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果用桑品種的經濟特性比較
果用桑不同品種的產量、桑葚大小、成熟時間、糖度和酸度在合肥地區的表現都有較大的差異,從表1可以看出,果桑品種大十的產量和果實大小比紅果l號及白玉王要高,成熟期也比另外兩個品種提前一周左右:紅果1號的總糖總酸的含量高。風味濃郁;白玉王甜度較高。大十由于是三倍體桑樹,桑葚中沒有種子,口感尤其清爽。不過大十是廣東桑種,其生長旺盛,對肥水的要求較高,發芽早,對凍害的抵抗能力較其他兩個品種差,對于幼樹在長江以北地區栽植要注意預防凍害。紅果1號的果皮要比大十及白玉王的厚,采摘較方便,耐貯藏。
2.2 不同栽植密度下果桑的產量比較
果用桑栽培不同于葉用桑,葉用桑的栽植密度基本上是每公頃栽植15 000株左右,而果用桑的栽植密度爭論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栽植第二年的桑樹其桑葚產量隨著栽植密度的提高而提高,不同栽植密度間產量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第三年栽植株行距在0.5 m×1.5 m的產量較1 m×2 m提高了27%,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他栽植密度的產量差異不大。但是第四年不同栽植密度的產量差異不顯著。田間管理發現,栽植密度0.5 m×1.5~2m的桑樹,冬季枝條長度一般在1.5 m~1.8 m,而單株發條數在6-8條左右:而0.75~1.5 m×2 m的桑樹枝條長度在2.5 m左右,單株發條數在12-15條,枝條粗壯,細弱枝、交叉枝、平伏枝較少。不過栽植密度較低的由于行間較寬。通風透光條件好,采摘桑葚方便。
2.3 不同剪伐方式下果桑產量的比較
果桑主要在夏季進行剪伐,處理Ⅰ為在桑葚采收后。于上年夏季修剪處,保留基部3-4個芽,然后將所有的枝條短截:處理Ⅱ在上年夏季修剪處基部不留芽。將所有的枝條剪伐。由表3可以看出,兩種剪伐處理對果桑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而且修剪方法對不同品種的產量影響也有差異。大十品種采用處理Ⅰ后,第三年的產量較處理Ⅱ的提高了6.9%,達到了顯著水平:而第四年的產量差異不顯著。白玉王品種的處理Ⅰ較處理Ⅱ在第三年和第四年的產量分別提高7.1%和5.4%,產量差異顯著。
3 討論
近年來推廣的果用桑按地區劃分主要有廣東和臺灣的品種,以大十為代表;河北、山東的品種主要是白色桑葚品種:陜西以紅果桑系列及“8632”果桑為主:新疆以藥桑為主。本試驗果用桑主要在合肥地區栽植,由于當地的夏季經常出現高溫干旱,冬季也可能受到低溫威脅,加之以大十為代表的南方品種抗旱性耐寒性較差,栽培時要注意防寒;北方的品種抗旱耐寒,但成熟期相對較遲。試驗結果表明,南北果桑的3個品種都可以在合肥地區栽植,但在建果用桑園時,應當選栽不同品種,早、中、晚熟搭配,以延長桑果供應時間,減輕采摘的壓力。果用桑的栽植密度比葉用桑低,以每公頃栽植4 500株為宜。有報道提出果桑每公頃的栽植密度可為9000-12000株,也有試驗表明可以栽植3000~4500株。本試驗結果表明,桑樹生長快結果早,密度較大會造成桑園通風透光不良,交叉枝弱小枝增多,桑葚果粒變小,果實風味變淡。另外密度大的桑園落果嚴重、采果困難。病蟲害發生也較重。果用桑的修剪方式爭論較大,本試驗處理Ⅱ的剪伐方法與葉用桑相同,處理Ⅰ也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處理Ⅰ剪伐方法能夠增加白玉王的產量,主要與品種特性有關,白玉王耐剪伐能力較大十弱。生長勢也較弱。剪伐時基部保留3~4個芽可以使萌芽時間明顯縮短2~3 d,萌發的枝條長勢也較一致,細弱枝倒伏枝較少。因此果桑的修剪方式要根據品種特性來定,基部保留3~4個芽的剪伐對樹體的傷害程度低,萌芽快,但是多年后樹型不易控制:齊基部剪伐或拳式剪伐適宜于耐剪伐的品種,其方法簡單,樹型容易控制,但是對樹體的傷害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