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監測方法、監測標準、監測現狀幾個方面,對油菜茵核病抗藥性監測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油菜茵核病;抗藥性;監測
中圖分類號:S435.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0)04-0975-03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ferotiorum(Lib。)deBary]是油菜上的三大病害之一,會造成菜子減產和含油量降低,該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正常產量的5%~10%,嚴重時達到50%。多年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化學藥劑主要采用的是苯并咪唑類殺菌劑或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菌劑與之復配的藥劑,但隨著藥劑的常年使用,油菜菌核病菌產生了明顯的抗藥性,從而使藥劑的防治效果下降,甚至防治失敗。
1 抗藥性監測的藥劑
目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殺菌劑主要有多菌靈、菌核凈、咪鮮胺、乙霉威、速克靈、治萎靈、甲基托布津、農抗2-16及這些藥劑之間的混配制劑。近年來隨著這些藥劑的使用,有的藥劑防治效果明顯下降,甚至防治失敗,主要原因是油菜菌核菌對這些藥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
為了合理用藥,減緩抗性的產生,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區的抗性發展情況。為此,必須對不同地區的油菜菌核病進行監測。目前對油菜菌核病抗性的監測用得最多的藥劑是多菌靈,其次是菌核凈、乙霉威等。
2 抗藥性監測方法
目前常用的油菜菌核病抗藥性監測方法有生物測定法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
2.1 生物測定法
生物測定法可以測出EC50值,通過比較各菌株的EC50值,把菌株分成不同的抗性水平。也可以利用藥劑對油菜菌核病菌的最低抑制濃度(MIC),測定病菌的耐藥抗性。當把菌株置入這個濃度的含毒培養基上時,能夠生長的為抗性,不能生長的為敏感。從而把不同抗性水平的菌株分開。
2.2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
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變為丙氨酸(Ala)是導致核盤菌產生對多菌靈田間抗藥性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點突變,通過設計引物和探針來檢測該位點是否突變,以期實現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抗藥性的快速實時定量檢測。
3 抗藥性監測的標準
目前根據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等藥劑的敏感性,大致將油菜菌核菌分為低抗、中抗、高抗3類。也有的劃分更細,在低抗下面又分敏感類型,在高抗上又分極高抗類型。
抗藥性的指標一般采用EC50值。抗藥性的劃分標準為:lmg/L
在實際的大量監測中,為了方便起見,有很多人采用MIC作為鑒定的指標,一般把MIC=5 mg/L作為區分抗性與敏感的標準。有的劃分標準更詳細一些,如楊敬輝等在進行油菜菌核病對多菌靈的抗性監測時,劃分標準為:MIC<0.5mg/L為敏感:0.5 mg/L
也有的在進行監測時,兼用EC50和MIC兩個指標的標準。如李紅霞等㈣在進行油菜菌核病對多菌靈的抗性監測時,把在含藥PDA培養基上不能生長的確定為敏感菌株,1 mg/L
4 抗藥性監測現狀
4.1 對多菌靈的抗藥性監測
通過前人進行的抗藥性監測比較分析,發現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產生的抗藥性的范圍在不斷擴大,抗藥性檢出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
潘以樓等于1995年在江蘇省鎮江農科所油菜試驗田中發現了抗多菌靈的S sclerotiorum菌株,并進一步監測了其對多菌靈的敏感性。從中發現有6個抗多菌靈的抗性菌株,而且這6個菌株抗性水平都很高,EC50均大于2 000mg/L.MIC無法測出,但抗性的檢出率只有7%。而張夕林等于1996~1997年對江蘇省通州市油菜菌核病菌株進行室內測定,以多菌靈MIC=5mg/L作為區分抗性與敏感的標準。發現1996年菌核病對多菌靈表現抗性的菌株達41.00%,而1997年產生抗性的區域范圍進一步擴大,其抗性比例明顯上升,檢測的521株菌株中,抗性比例達到65.83%,比1996年上升了24.83個百分點,其中抗性比例在50%1;A上的鄉鎮占82.35%。1998~2001年抗性菌株的數量上升更快,其抗性比例高達80.45%、82.27%、84.65%、85.79%,說明在通州市油菜菌核病產生了明顯的抗藥性。在多菌靈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田間試驗中,在菌核病菌普遍產生抗性的情況下,即使用藥量加倍,防病效果仍較差。菌核病一旦對多菌靈產生抗性,就表現出很強的耐藥力,且不受多菌靈用藥劑量的影響。
近年來,對油菜菌核病菌抗性監測研究最多的地域為江蘇,其次為安徽、湖北等。通過監測發現,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范圍在不斷擴大,抗性比例也在不斷升高。不同省份之間的油菜菌核病的抗藥性有明顯差異,而且即使是同一省份內的不同地區,抗藥性的檢出率、抗性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石志琦等113]于1996-1998年對來自江蘇、湖北、浙江、安徽、陜西、黑龍江部分地區的1 890份油菜菌核病菌樣本對多菌靈進行抗性檢測,結果發現已有746份產生抗藥性,抗藥性菌株檢出率達39.47%,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已在江蘇、湖北、安徽等省部分地區內對多菌靈產生抗藥性,其中1997年江蘇通州某些田塊的抗性比例甚至達100%。離體和活體敏感性測定結果表明,抗性菌株均為高抗菌株,其EC50100 mg/L、MIC>1 000 mg/L。3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范圍已逐年擴大,抗性比例升高。
齊永霞等于2005年從安徽省望江、合肥、太湖、巢湖、蒙城、風陽、靈璧、肥西、宣城、旌德等10個市縣的油菜病莖上分離得到60個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并對其進行了抗藥性監測。結果表明,有18株對多菌靈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抗藥性,上述各地均有抗藥性菌株分布,但所占的比例不一,以蒙城系列監測到的抗藥性個體所占的比例最大(66.70%)、太湖最小(9.10%)。但監測到太湖系列對多菌靈的抗藥性最強。EGo值高達743.834 7 mg/L。結果顯示安徽省各地油菜菌核病菌已經對多菌靈產生了抗藥性,且個別菌株已達到極高抗水平。
李偉等于2007年對從江蘇省各地含海安、蘇州和高淳三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及田間群體菌株進行了多菌靈的敏感性測定。結果表明,江蘇省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的抗藥性已經產生,不同地區菌株對多菌靈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蘇州的田間菌株群體中抗性菌株的比率達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沒有檢測到抗性菌株的存在。該結果與張夕林等所測的通州地區不同年份的抗性逐漸提高的情況相比,抗性比例是非常低的。
由已發表的數據可見,不同地區間抗性頻率差異較大。各地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抗性差異可能與多菌靈的使用歷史和頻率高低有關,還與各地病菌群體的組成和結構有關。另外,不同的測定方法間測出的抗性頻率差異也較大,以ECho法測定抗性頻率一般不高,而MIC法測定抗性頻率較高。如用MIC法表明油菜菌核病(特別是江蘇地區)對多菌靈產生了較廣泛的抗藥性,而Ec50法卻表明近10年來對多菌靈的抗性發展不大。
4.2對其他藥劑的抗藥性監測
對油菜菌核病的抗藥性進行監測的藥劑中,研究報道最多的是多菌靈,但除了多菌靈以外,還有很多。可以大致將這些藥分為兩類:一類與多菌靈表現正交互抗性:另一類與多菌靈表現為負交互抗性。
楊敬輝等于2004年從安徽、江蘇和湖北3省采集到的菌株測得它們對多菌靈、乙霉威、撲海因、三唑酮的交互抗性。結果表明。高抗菌株對多菌靈和乙霉威表現為負交互抗性,抗性菌株對多菌靈和乙霉威同時表現抗性。對抗性菌株遺傳多樣性分析發現,不同地方的抗性菌株來源于不同的親本。
石志琦等于1996~1998年對來自江蘇、湖北、浙江、安徽、陜西、黑龍江部分地區1 890份油菜菌核病菌樣本對多菌靈進行抗性檢測,結果顯示。對多菌靈表現敏感和抗性的菌株對丙環唑、烯唑醇、三唑酮、速克靈、菌核凈均表現為敏感。
齊永霞等于2006年對分離自安徽省合肥、太湖、靈璧、肥西等10個地區的油菜菌核病菌對菌核凈的敏感性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菌核凈對安徽省各供試菌株ECho的平均值為0.983 5 mg/L,均小于5 mg/L,表明各供試菌株均對菌核凈敏感,但不同地區間供試菌株對菌核凈的敏感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說明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目前尚未對菌核凈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