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息局等六部委發布通告:要求停止對“無抗奶”的生產、銷售和宣傳,嚴禁在乳品標簽、標志和廣告中宣傳“無抗奶”內容,并要求各乳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餐飲企業停止生產銷售“無抗奶”。
“無抗奶”,顧名思義,就是不含抗生素的奶制品,這樣的奶豈不是更環保、更有益于健康嗎?為什么叫停呢?近日,衛生部等六部委對外披露,秘密在于有的乳品企業為了冒充“無抗奶”,在原料乳中加了分解抗生素殘留的“解抗劑”,學名β-內酰胺酶,檢出率為5%。β-內酰胺酶是分解劑,可以水解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主要在環境衛生和醫療器械中使用,消除其殘留的抗生素。含有抗生素的牛奶添加了β-內酰胺酶,就可以變成檢測不出來抗生素殘留的“無抗奶”。不過,β-內酰胺酶不屬于國家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在食品中的后果很難預料。
圍繞“無抗奶”引發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很久。在2001年農業部出臺的《無公害食品生鮮牛乳》中規定,抗生素“不得檢出”,但至今只是一個推薦性行業標準,沒有強制性。一些乳品企業為了賣高價的“無抗奶”,大量添加解抗劑,這是此次六部委叫停的根本原因之一。
“無抗奶”究竟是怎么回事兒?該不該提倡?怎樣看待這“無抗奶”呢?
原中國乳品協會常務理事、高級工程師董憲志認為,在人們日益追求綠色環保食品的形勢下,真正無抗奶的出現,應該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世界各國乳品發展的初級階段,都存在著抗生素殘留問題。乳品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驅除抗生素問題就提到日程上來了。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并開始生產無抗奶,使其乳品業很快走出國門,銷售到世界各國,促進了日本乳品工業的大發展。中國在這方面落后了幾十年,乳品工業要發展,就必須也應該走這條路。
專家認為,目前國內養殖管理水平低下、飼養環境不達標,如果說某家乳品企業100%實現了“無抗”,在目前的情況下還不太可能。因為國內奶牛養殖散戶占到60%以上,有關部門和企業很難做到實時監測。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一般奶牛場中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在30%左右,奶牛子宮和肢蹄病的患病率在25%~40%,抗生素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有效藥物,在奶牛養殖行業被廣泛使用。就目前而言,要做到無抗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鮮奶中沒有抗生素殘留,一般要等奶牛用藥3~10天藥性消失后再擠奶。而一般的奶農是承受不起這些天的損失的。另外,除了給奶牛治病產生抗生素殘留之外,有時是奶農往鮮奶中添加抗生素,添加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牛奶變質和檢測細菌超標——這在某些奶農中已是公開的秘密。有了抗生素殘留,解抗劑就應運而生,在市場尚不規范的情況下,用叫停來防止添加劑泛濫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無抗奶”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呢?含有抗生素殘留的乳制品對人體有哪些傷害呢?
據董憲志高級工程師介紹,長期飲用“有抗奶”會使沒有病的正常人無緣無故地在體內接受、累積抗生素,久而久之,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當真患病使用抗生素時,治療效果就會下降;有些過敏體質的人,長期喝“有抗奶”,會產生過敏,不過,他又解釋說,消費者大可不必為此過于擔憂,因為即使是奶農自由交售的鮮奶,抗生素殘留比例也比較低;另外,奶牛注射抗生素5日之后,奶中就基本上無抗生素殘留了。
衛生部曾經對135份鮮奶、60份奶粉做了隨機檢測,結果顯示:鮮奶的抗生素殘留占22%,奶粉中有抗生素殘留的僅占3.3%。就是說,80%左右的鮮奶是無抗的,奶粉的95%以上是無抗的,奶粉的安全系數更大。
那么,中國目前究竟有沒有無抗奶呢?
答案是肯定的。絕大多數奶粉都是無抗的;鮮奶中,所有的酸奶都是無抗的,因為“有抗奶”不能發酵,做不成酸奶。另外,一些大企業可以實現部分產品“無抗”。
對國家六部委采取的措施,國內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東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駱承庠教授認為,對假的“無抗奶”要堅決打擊,但是,搞這種“一刀切”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分好壞統統切掉,會讓那些真正遵守規則的企業蒙受損失,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源頭上治理。
董憲志高工認為,我國乳品企業完全可以生產真正的無抗奶,辦法是把住奶源關,對原料奶嚴格分類收購,運用價格杠桿調節,優質優價、低質低價。“有抗奶”可以加工成工業原料或者飼料,無抗奶作為食品。這樣,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而且乳品行業等于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乳制品走出國門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