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我們早已進入了一個叫做后現代的時代,據說我們國家也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據說我們許多城市里的孩子早已經營養過剩必須注意過多攝入營養的問題了,但有誰能夠想到,就在世界已經進入到了21世紀的今天,卻依然有人吃不飽穿不暖,有人在為孩子不能獲得求學的機會而傷透了腦筋呢?您如若不信,那么,就請您來讀一讀作家黃風的長篇報告文學《靜樂陽光》,就請您和我們一起走到靜樂的大山里去看一看、聽一聽吧。我想,只有在認真地讀過作家黃風這一篇記述表現靜樂人民怎樣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努力發展教育事業的報告文學,仔細地領略過這樣一篇呼喚良知的真情文字的風采之后,您才能夠真切地了解到當下時代靜樂人民依然十分艱難的生存狀態,才能夠被靜樂人民從縣委書記到普通百姓,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那樣一種偉大情懷所深深地感動。黃風說,在寫作這篇報告文學的過程中,自己曾經幾度情不自禁地淚灑紙面。我自己的閱讀過程也同樣如此,也曾經被作家的真情文字而感動得幾番落淚。就我個人的閱讀體會而言,一部反映表現現實問題的報告文學,之所以能夠如此打動讀者的心靈世界,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它所講述再現的人物事跡具備某種感人的內在品質。
靜樂縣是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管轄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一直到了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前兩年——2006年,靜樂縣的許多地方都還沒有能夠通上電,“從1882年中國點亮第一盞電燈,到2006年100多年過去了,忻州還有8個縣,300多個村子未通電,占山西未通電村的40%。其中靜樂最多,涉及58個村,1134戶農民,3869口人。”中國有電都已經一個多世紀了,靜樂縣卻依然有多達58個村莊的農民沒有用上電,僅此“一斑”,我們即可窺知靜樂縣這個“全豹”的貧窮落后狀況達到了怎樣的地步。正因為如此,所以通電才不僅僅感動了普通的靜樂人民,而且還深深地打動了時任縣委書記王書東。王書東在他的手記中頗為動情地寫道:“通電不僅改善了農民兄弟的生活狀況,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而且將改善他們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既然靜樂縣的自然條件如此貧瘠,既然靜樂縣的經濟發展水平這般低下,那么,靜樂縣教育事業的發展當然就要受到很大的制約。常言說得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然而,在靜樂這樣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想把這一點真正落到實處,卻又實在是極端艱難的事情。然而,并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窮下去的靜樂人民在省內外各級領導不同機構的許多好心人的熱情幫助之下,卻硬是以一種在沒有路的地方一定要趟出一條路來的大無畏精神,積極推動著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黃風這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所詳細記述展示的,正是靜樂人民推動發展教育事業的全部感人事跡。
根據黃風詳細的了解與調查,國家級貧困縣靜樂的教育事業之所以能夠有所發展,是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分不開的。首先,是靜樂人民自身一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一點,既體現在靜樂縣一些兢兢業業地投身于教育事業的老師身上,也體現在那些致富不忘家鄉發展的企業家身上。比如,鄉村教師杜厚則。“杜厚則1973年當民辦教師,在一個小山村里,一當就是20多年。那個村子叫土嶺村,又窮又偏遠,但是沒有一個孩子失學。而且每天早晨,像邊防哨卡一樣,杜厚則都要帶領孩子們,迎著山頂爬起的太陽升國旗,讓小山村變得莊嚴無比。”正是由于擁有了這樣的一種奉獻精神,所以,時任山西省委組織部長的支樹平才會親自寫信向這位普通的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所以,杜厚則才先后獲得了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與曾憲梓基金會全國民辦教師一等獎,而且還被評為山西省勞模。比如,同樣是鄉村教師的趙明厚。從黃風的生動記述中,不難了解到趙明厚是一個把自己的一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家鄉教育事業的好教師,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好教師,自己的生存光景卻是說起來都讓人忍不住掉淚的:“村里好多人蓋起了新房子,他不僅蓋不起新房子,連平時過日子還得靠借債,一到年關別人家忙年貨,他卻忙著還債。1992年,父親在外地去世后,他連最賤的35塊錢的骨灰盒都買不起,只買了一個2塊錢的紅布袋,從火葬場裝上父親的骨灰,把父親帶回了靜樂。”除了無數普通教師的默默奉獻之外,靜樂縣教育事業的發展當然也離不開那些企業家的積極支持。比如,煤礦與房地產老板李應奎。李應奎自己本就是一個吃著5號高粱面長大的苦孩子,因為對于自己的痛苦童年有著過于真切的記憶,所以,他才能夠做到致富不忘家鄉,才愿意投資贊助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2007年1月9日,李應奎正在忻州辦事,偶然從《忻州日報》上看到了一顆雞蛋工程的消息,便放下手頭的事情,連夜從忻州趕回靜樂。第二天上午,王書東剛參加完愛樂希望小學和新建小學的‘小手拉小手’活動,正準備到刁兒溝去,突然得悉他愿意出資包下一所學校住校生一年吃的雞蛋。”當采訪者問他為什么要作此善舉時,李應奎的回答卻是極為樸實的:“我也是窮苦人家出生,營養不良的苦我深有感受。現在條件好了,我們有能力來關注那些窮孩子。我第一個參與,平時少抽兩條煙,少吃兩桌飯,讓那些孩子們吃到雞蛋。但愿我的行動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起比我小的和大的企業家也加入進來,和所有的好心人一起把這件有益的事情做好!”
其次,是因為有縣委縣政府一幫好領導強烈的責任感與行動意識。從1997年的那位來自文化部掛職的縣委副書記王樹峰,到2004年7月開始擔任縣委書記的王書東,一直到繼任縣委書記楊存虎,以及縣長張春等四大班子的領導,都具有一種高瞻遠矚地發展靜樂教育事業的遠大目光,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扎實地推進著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就應該是現已調任河曲的縣委書記王書東了。就我個人的閱讀感覺而言,出現在黃風報告文學《靜樂陽光》中的王書東,是一個當下時代相當少見的既帶有強烈的文人氣質、也擁有突出的人文精神關懷、同時還有著自覺的社會責任感的“父母官”形象。這個人物,是黃風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當其他的一些個地方官員都在忙著進行建廣場、栽草坪、安大門這樣一些不無作秀意味的所謂政績工程的時候,具有的強烈憂患與前瞻意識的王書東,卻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需要長期努力才可能見到明顯成效的山區教育事業上。在他的許多德政工程中,最為精彩的一筆,恐怕就是曾經名揚全國的“一顆雞蛋工程”。所謂的“一顆雞蛋工程”,就是指由王書東率先發起的在全縣范圍內保證貧困山區的在讀中小學生能夠一天吃到一顆雞蛋的“工程”。這樣的一種舉動,在城市里的人們看來或許難于理解,不就一顆小小的雞蛋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但是,只要讀一讀靜樂那些不乏天真幼稚的孩子們的真實文字,我們就能夠真切地體會到,一顆小小的雞蛋,對于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究竟意味著什么。請看這樣的一些文字:“雞蛋,簡直是我生活中的美味,但只有等到村里有錢的人家辦喜事時,我們才有機會吃上。媽媽每次給人家幫忙回來,總是用舊報紙包著蛋殼已經揉碎的雞蛋,給我們兄弟三個吃。”“當媽媽慢慢展開包雞蛋的報紙時,我們兄弟三個涎著口水站在母親面前,等著品嘗美味。可是更多的時候,媽媽把雞蛋送給了臥病在床的奶奶。奶奶再三推讓,想讓給我們吃。每當此時,媽媽總是用眼睛示意我們離開,怕我們不懂事和奶奶爭搶。這使我體味到了生活的貧困,體味到了家人的無奈。”只有在讀過如上文字之后,我們才能夠知道,這小小的一顆雞蛋,對于靜樂山區正處在長身體過程中的孩子們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而據專家考證,一顆雞蛋里面所擁有的營養成分,對于正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很顯然,也只有在了解了以上的這一切之后,我們才會真正明白王書東為什么要大張旗鼓地搞所謂的“一顆雞蛋工程”了。
第三,是因為有來自于中國四面八方的支持、支援。黃風的《靜樂陽光》對于這一點有著極詳細的記述。這里面,既有來自省委各部門的扶貧工作隊對于一顆雞蛋工程的大力支持:“除了山西省委組織部扶貧工作隊,山西省審計廳扶貧工作隊,山西省紀檢委的同志和山西省中小企業局、山西省司法廳、山西省編辦、山西省民政廳幾個扶貧工作隊,也都加入到了一顆雞蛋工程的行列,在靜樂的扶貧史上,寫下了他們令老區孩子難忘的一筆。”也有諸如上店村小學、泛海小學、愛樂希望小學等50多所希望學校的援建。更有如同李海霖、王樹生、李燕紅等來自于中國四面八方的志愿支教者:“一年支教期滿后,舊的一批走了,新的一批又來了,來的風塵仆仆,走的難分難舍。從1996年到2008年,共有13批,160多名志愿者,來靜樂支教。他們雖然來自天南海北,來的地方不同、單位不同、生活不同,但是他們的志愿相同,目的相同。”很顯然,這些志愿者的根本目標,正是要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著實推進靜樂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了來自于中國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持與支援,才為靜樂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教育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靜樂的教育事業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觀。
在所謂的小說、詩歌、散文、話劇以及報告文學這幾大文學體裁當中,與社會現實聯系最緊密的一種文體,就是報告文學。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種的報告文學,首先強調的是真實性。而且,既然是以再現真實為第一義的體裁類型,那么,是否能夠關注表現當下時代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衡量報告文學優秀與否的一個重要美學標準。從這一點上來說,關注表現國家級貧困縣教育事業發展的《靜樂陽光》無疑是當之無愧的。然而,即使再怎么強調報告文學的本質規定性應該是真實性,也不能遮蔽這一文體另一方面的文學性的存在。很顯然,之所以要在通訊報道之外,會有報告文學這樣一種文學文體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所凸顯出的自然也就是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問題。我之所以認定黃風的《靜樂陽光》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作品,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也就在于其文學性的具備。在我看來,《靜樂陽光》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構布局的精巧合理。這一點,正如作家黃風在“后記”中所言:“以一顆雞蛋工程為切入點和主要內容,包括希望工程、助學工程、扶貧接力計劃在內,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這些年來,上至國家下至省市,以及社會各界對靜樂教育發展作出的奉獻,對靜樂貧困孩子作出的奉獻。每一件事都可歌可泣,每一件事都將永載老區史冊。”這里所謂的由一顆雞蛋工程入手,而陸續涉及到對于希望工程、助學工程、扶貧接力計劃的進一步描寫,實際上,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結構布局問題。二是對于若干人物形象的生動勾勒。雖然是一種特別強調事實真實性的文學文體,但對于一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來說,在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也應該有對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與描寫。就黃風的這部報告文學作品而言,如同王書東、趙明厚、李應奎以及堅持在貧困山區執教的“三朵金花”等,都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三是所謂多種文體運用的特點。具體來說,除了常規性的敘述文體之外,作家還先后穿插運用了手記、信件、詩歌、日記、新聞報道等多種文體。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詩歌文體的巧妙使用。我注意到,差不多在每一個章節的結尾,作家都要穿插一小節詩歌作品。比如第四章第二節“新聞媒體的關注”的結尾處,就是這樣的一個詩歌片斷:“今日,靜樂還屬貧困,/但貧困并不是靜樂的宿命;/待到山花爛漫時,/一定會是碩果飄香的大同圣境!”這是一位名叫李青蓮的學生家長創作的一首《有感“一顆雞蛋工程”》的詩歌中的片斷,通過這個詩歌片斷,作家十分巧妙地傳達出了一種靜樂雖然還很貧困,但只要有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努力,只要有來自于全國四面八方的持續不斷的支持,靜樂縣未來的教育事業一定會更好,靜樂縣的明天也同樣會更好的堅定信念。四是語言運用的生動形象與樸實及物。干預這一點,不消多說,只要細致地品味一下作品中關于李應奎的這樣一段描寫文字,我們就可對整部《靜樂陽光》的語言特點,有一種真切的領悟與感受。“李應奎1966年出生,是靜樂娘子神鄉曹峪村人,有兩個哥哥,兩個妹妹,一共兄妹5個。他小的時候,村里一個工分只值一毛錢,父母一年累死累活,都養活不了他們兄妹5個。一身衣服補丁摞補丁,像老和尚的百衲衣,穿得渾身都是窟窿。出了門,老覺得別人不往臉上看,就往那露肉的地方盯。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婦,火辣辣的一眼,讓你感覺露肉之處,像被剜了一疙瘩似的。要么瞥上一眼,趕緊把頭趔過去,一陣吃吃的笑,笑得你無地自容。”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李應奎少年時的家庭貧困狀況卻已經以生動異常的姿式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