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從行業角度對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進行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河北省多數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處于無效狀態,且各行業間創新效率差距較大;創新投入的多少并不是創新效率的決定因素,而具有合理的創新投入產出結構才是創新有效的關鍵。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0)02-0047-03
2007年,河北省進行了第一次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情況調查,共抽取省內高新技術企業482家,占河北省全部高新技術企業的75.43%。覆蓋全省11個地市、28個行業和12種經濟成分,樣本選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夠反映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狀況。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創新效率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增強資力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分行業對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進行評價與分析。
一、研究方法——數據包絡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由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學者于1978年提出的一種非參數的相對效率的評價方法,它適用于對若干具有相同類型的多個輸入和輸出的決策單元進行相對效率的評價。該方法不必確定輸入、輸出變量之間關系的顯性表達式,排除了很多主觀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其最基本的模型為CCR模型和BCC模型。
CCR模型用來衡量決策單元的綜合技術效率,在該模型中,當效率θ=1,且各指標松馳量為0時,該決策單元為DEA有效,否則為DEA無效。對于DEA有效的決策單元而言,投入與產出已經達到最佳效率狀態,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或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再減少任何現有的投入量或增加任何現有的產出量。在CCR模型下,如果某個決策單元是有效的,則它既是技術有效,也是規模有效;但對于無效決策單元,CCR模型并不能判斷是技術無效還是規模無效。
BCC模型用來衡量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是否最佳,如果效率值σ=1且各指標松馳量為O,則該決策單元達到了技術有效;否則為技術無效。
同時利用CCR模型和BCC模型,可以計算出決策單元的規模效率,其值為η=θ/σ。根據CCR模型與BCC模型的結果,還可以對決策單元的規模收益情況進行評價。如果θ=σ,則該決策單元的規模效率η=1,為規模收益不變,此時達到最大產出規模點;DEA有效的決策單元都具有規模收益不變的特點。如果θ≠σ,則可根據CCR模型的有關參數判斷決策單元是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還是遞減。若規模收益遞增,增加投入將有更高比例的產出;若規模收益遞減,則減少投入可獲得更高比例的產出。
二、決策單元及投入產出指標的確定
要綜合評價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性,設置的輸入輸出指標體系應力求全面、系統。此外,考慮到數據采集的可行性以及DEA方法對指標選取的要求,所設置的指標體系不宜層次復雜和指標過多,應以盡可能少的指標來反映盡可能多的信息。
從投入角度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主要是人員和經費。就本次調查的數據情況看,沒有專門的創新活動人員數據,因此我們只考慮創新經費投入情況,所選擇的指標為創新費用支出。從產出角度看,創新活動的成果表現為新產品的增加或產品改進,專利發明的涌現,產值、利潤的提高等等??紤]到調查數據的情況,本文選擇了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銷售收入兩個指標作為產出指標。

本文中所有數據均來自于河北省2007年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調查數據。本次調查共涉及28個行業,考慮到部分行業數據缺失,本文選擇了其中23個行業進行效率評價與分析。
三、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Solver軟件對決策單元的效率情況進行分析,對其結果分析如下:
(一)綜合技術效率分析 從CCR模型的運行結果看,各行業創新效率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004,均值為0.525。將各行業按DEA有效(效率值=1)、非有效程度輕微(0.525≤效率值<1)、非有效程度嚴重(效率值<0.525)進行區間劃分,創新效率分布情況見表1。
可以看出,有6個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為1,為DEA有效,占行業總數的26.09%;其余17個行業處于非有效狀態,占行業總數的73.91%。在17個非有效行業中,有4個行業效率值處于均值以上,為非有效輕微狀態;其他20個行業效率值低于均值,處于非有效嚴重狀態,占行業總數的56.52%,特別是有兩個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值低于0.1。可見,多數行業創新效率偏低,且行業間創新效率差距較大。
(二)DEA有效行業分析
由CCR模型的運行結果可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印刷及記錄媒介的復制業等,這6個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值為1,處于DEA有效狀態,這些行業既是技術有效又是規模有效。從絕對量看,這6個行業的RD投入和產出水平均位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單位投入的產出有較高水平。將各產出指標分別除以人員投入和經費投入量,得出單位人員及單位經費投入的產出量共6個指標。結果發現,這6個行業均有多個指標位于全部行業的前列,且至少有1個指標位于第1位??梢?,這些行業雖然RD投入總量不高,但由于單位RD投入的利用效率較高,因此表現為DEA有效。
(三)非有效程度輕微行業分析
有4個行業的DEA效率值小于1,但位于均值0,525以上,為非有效程度輕微。結合BCC模型的運行結果,可將這些行業分為兩類:
1.純技術有效而規模無效行業,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兩個行業。這些行業的BCC模型運行結果為1,表明資源搭配合理,利用效率較高,達到了純技術有效;其綜合無效的原因主要在于具有較低的規模效率。從規模收益角度看,兩個行業均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同比例投入增加帶來的產出要低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2.技術無效且規模無效的行業,包括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兩個行業。這些行業的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值均小于1,不僅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規模上也不經濟。從規模收益上看,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應擴大生產規模;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應減小生產規模。
(四)非有效程度嚴重行業分析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等13個行業綜合技術效率小于均值,為非有效程度嚴重。這些行業也可以分為兩類:
1.技術有效而規模無效行業,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2個行業。這些行業的無效主要體現在具有較低的規模效率,從規模收益上看,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應適當擴大生產規模;通用設備制造業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因此應適當減小生產規模。
2.技術無效且規模無效行業,其余11個行業均屬于此類。一方面這些行業的投入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水平也較低。另一方面生產規模也不合理。因此,在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上均應提高。從規模收益上看,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等,這6個行業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適當增加投入能提高產出;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這5個行
五、有關政策建議
1.轉變政策思路。第一,正確區分政府和市場的責任是解決住房問題的根本。正確劃分政府責任與市場責任,科學掌控“兩只手”,直接關系到民眾住房問題解決的好壞。明確住房問題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是前提,選擇正確的住房公共政策戰略思維是根本出路。第二,破除“房地產是中國支柱產業”的誤解。中國需要一個能夠替代房地產的,以科技和創新為主導的支柱產業。第三,在遏制、抑制、降低房價三種決策中早做抉擇,這是近期、中遠期戰略的選擇。 2.土地政策方面。所謂“二次房改不如二次土改”,政府必須在土地租金取得標準、出讓方式等方面做系統性改革,政府必須放棄土地財政,沒有任何一個大國是靠出售土地的收入來支撐政府支出、提供公共產品惟一的辦法是通過產業振興、通過稅收進行公共財政運作。
3.金融政策方面。最有效的調控方式應該是控制銀行信貸,這是調控的重中之重和最直接的因素,而不應該再增加信貸投放。今年上半年信貸投放規模過大,引發了通脹預期的擔憂,所以整體上對房地產業產生了影響。要平抑房價,銀行一定要嚴格執行第二套房信貸政策,包括利率上浮10%、嚴格限制首付條件等。
4.稅收政策方面。出臺物業稅是樓市調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既要對房地產過度消費者征收一定的稅收,又得對滿足基本住房要求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因此公平公正的物業稅,一定會起到調節住房財產公平持有的作用,從而減少房地產過度投機與過度消費、遏制房價瘋漲。 5.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現在的住房供應結構并不合理,而1998年國務院23號文對政府責任與市場責任的劃分更符合中國國情:低收入者,政府提供廉租房;中等收入者,政府提供廉價經濟適用房;高收入者,去市場購買商品房。這樣,就涵蓋了所有的人群。市場供應結構可參照以下比例:低收入者,政府提供廉租房(大約20%);中等收入(偏下)者,政府提供廉價經濟適用房(大約50%);中等收入(偏上)者,購買限價房(大約10%);高收入者,去市場購買商品房(大約20%)。 6.住房供應主體方面。開通個人建房和合作建房的政策渠道,建立非盈利性開發機構,是解決房地產商壟斷和控制房價的重要出路。2009年12月份以來“國四條”及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勢必對平抑房價,引導市場良性運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要解決住房問題,最為根本的是調整住房公共政策價值趨向,通過住房公共政策思路的調整,實現從盈利性向公益性的回歸。如果偏離這一思路,房價上漲趨勢仍將很難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