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制造”廣告的紛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定性不清。
實際上,從商務部和四家行業協會的角色定位就可以知道,這則廣告并不應該上升到一個“國家營銷”層次,這也回應了某些為什么不用旅游廣告凸顯中國形象的質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行業營銷”。其第一受眾應該是歐美的行業協會、商會而非民眾。
再看媒體選擇。商務部一名工作人員解釋道,選擇CNN是因為它是美國最大的電視網,“影響力大”。但事實是,CNN是美國最大的“電視網站”。根據Hitwise的最新數據,CNN倒是占據了廣播網站的第一位置。而根據尼爾森公司的監測數據,CNN已經破天荒地抵達了跌破黃金時段前三100次的里程碑,這也意味著CNN在黃金時段完敗于Fox News、MSNBC與HLN。在全天,CNN表現仍然不俗,排在了FNC之后,名列第二,我們從中可以看出,CNN并非面對美國普通老百姓的最佳選擇,但卻很有可能成為美國商人和政治家們的收視選擇,而CNN網站的影響力,卻可以為廣告的二次傳播提供良好基礎。
另外一個被人詬病的是,廣告策略和冗長的創意時間。一位參與廣告制作的專家透露,“這則廣告的制作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DDB改了很多個版本,最初和最后的已經完全不同了。”中國商務廣告協會秘書長劉立賓解釋,“最初的大方向就是中國制造,表現中國產品質量是有保證的,但是如何說,怎么說,怎么讓西方人接受,當時是糊涂的。所以廣告公司、協會、商務部不斷地在碰撞,提出一個,否定一個。我參加的創意會就不下十四五次。”
從中可見,耗費時間的依然是策略。廣告公司、協會、商務部提出的策略,分別代表企業微觀、行業中觀、國家宏觀,廣告策略的搖擺,也反映了他們在針對性上舉棋不定,但最后依然是偏重行業中觀。其溝通策略與奧運會開幕式的“和”如出一轍,實際上是在提醒美國國會議員和歐洲財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我進行制裁,對你也沒有什么好處。
而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政府界和商業界的人士表現出了絕對不同的看法。如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詹姆斯·吉莫曼(James Zimmerman)等表示贊賞,但多數營銷界人士卻覺得問題多多。實際上,這正是源于對廣告性質判定的分歧,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則商業外交廣告,則無疑是成功的。
但混亂也是客觀存在的,在此次溝通策略上,“中國制造”也更多的是采取“搭便車”策略,由“NIKE”、“IPHONE”等承載了“中國制造”品牌塑造的重擔。在創意上,DDB的中國合資團隊也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準,廣告鏡頭中融入了太多瑣碎的文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字母和畫外音的不一致,也令很大一部分人感到費解。
正如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硯農所言,“廣告在美國的主流媒體播放了,有了一定的權威性,接下來要注意怎樣利用新媒體、社會媒體,影響更多的美國民眾。”可以預見,“中國制造”接下來將針對消費者展開營銷。我們想,在這個時候,可能需要有更多的中國和世界的智慧加入其中,真正做到匯集中國人的力量。
而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是,中國國家制造品牌該貼上什么標簽?“中國制造”還是“中國協作”?可以考慮借鑒INTEL INSIDE的做法,另起爐灶,將真正的優秀制造通過一個嚴格認證,如“中國李小龍品質”,以這個認證去支持中國的企業在海外進行營銷推廣既然有“出口退稅”,“營銷退稅”為什么不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