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廣告猶如冬天里的一把火,點亮了東方和西方。
這則被認定為第一部國家層面推出,并在西方媒體上播出的中國形象廣告,遭到了中外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特別關注,貶譽參半,口水戰打遍全球。
從營銷的角度考察,“中國制造”廣告有很濃厚的中國本上氣息,它到憔算是一次成功營銷,還是“錯得離潸”、“花巨資到外國丟臉”?《成功營銷》將抽絲剝繭,讓您洞悉事實的真相。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營銷人和政府官員天灃的營銷案例。
“中國制造”廣告關鍵字:CNN、30s、4+1、1年,N01,6周、夏威夷
從2009年11月23日起,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的美國頻道、美國頭條新聞頻道和國際亞洲頻道開始播放一則30秒的“中國制造”廣告,該廣告是在中同商務部支持下,由中國商務廣告協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4家行業組織委托廣告公司制作。廣告制作方為DDB國安廣告公司,系國際4A公司DDB與中信國安合資成立。2008年9月10日,他們從5家競標單位中勝出,開始了一年多的制作過程。這是第一部由國家層面推出,并在西方媒體上播出的中國形象廣告,全片在美國夏威夷拍攝完成,將持續播出6個星期。
“中國制造”廣告腳本
一名晨練者俯身系鞋帶,運動鞋上寫著“中國制造,結合美國運動科技”;
一個人正在吃早餐,身邊的冰箱上印著“中國制造,融合法國風尚”;
兩名時尚少女行走街頭,身上的MP3上寫著:“中國制造,配合硅谷的軟件”;
法國頂級模特的時裝上印著“中國制造,法國名師設計”;
一名商務人士向飛機窗外望去,機身上寫著“中國制造,全球工程師結晶”。
30秒,畫面快速切過。Made in China悄然變成了Made with China(與中國聯合制作),畫外音:When it says made in China,it really means made in China,made with the world,(中國制造,其實是“在中國制造,與世界協作”)。
費用解密
通常,美國制作一則30秒商業廣告需要花費40萬美元。美國標準電視節目一般是半個小時,22分鐘內容,8分鐘商業廣告(一般是6分鐘全國廣告和2分鐘本地廣告)。熱門的節目廣告通常要超過百萬美元/30秒,而通常的廣告在10萬美元/30秒。
如果按照6周,每周7天,每頻道播放一次,每日播放3次計算,播放花費為1260萬美元。播放費用與制作費合計1300萬美元,以1美元折合人民幣6 82元計算,約8866萬元人民幣。
按行業15%的傭金率,DDB北京團隊可以獲得報酬1329.9萬元人民幣。
正方發言 中國政府公關“亮劍”
扭轉國外消費者的認識誤區有利于為中國企業爭取更多的采購商。
——奧美廣告中國區總裁陶雷
廣告的主要訴求點是為了表達“世界合作”這個主題。眼下,不少中國出口企業已經走到生死邊緣,但原因并不在產品本身,而是從單個_產品向整個-產業擴散的貿易摩擦,中國制造業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圍剿”。同時,毒奶粉、問題玩具天天見諸報端,占據輿論主流的不是中國制造如何惠及全球,而是被西方頻頻炒作的“中國產品有問題”。在涉案企業集體反思的同時,中國制遣當然需要搭建自己的形象。6周的時間不足以完成“中國制造”的推廣使命,這只是建立一種印象。特別是廣告中提出了Made with China的概念,體現中國與世界的共贏,概念的推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中國商務廣告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立賓
每一款中國制造的產物受益者都是一個產業利益的所有參與者,而非制造者本身,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對中國制造傾銷的指責,塑造了中國制造的價值觀的同時緩和了與指責者的關系。
——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董事長李明利
這是種政府開始意識到公眾感受重要性的表現,假如中國政府繼續讓專家幫助其進行廣告推廣,這將是積極且有建設性的一步。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詹姆斯·吉奠曼(James Zimmerman)
中國制造國際協作,其實國際上的媒體很少去放大這件事,中國的媒體放大了很多。國際上喜歡中國的不如喜歡中國人民的多,喜歡中國人民的不如喜歡中國人民幣的多。將來更多地改變我們產品的形象,還是需要一個又一個很細節的產品。
——白巖松
中國制造遭遇的信譽危機,固然有中國出口產品質量的問題,但是中國政府公共關系層面上的信息傳播和溝通缺位、反應遲緩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這個廣告實際上不僅是一個廣告的問題,它里面包含了中國的一個訴求,用公共關系的內涵去表達一個能夠被世界共同接受的一種訴求。廣告在美國的主流媒體播放了,有了一定的權威性,接下來要注意怎么樣利用新媒體、社會媒體,影響更多的美國民眾。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硯農
反方發言 CNN上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錯得離譜
CNN上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錯得離譜。CNN是新聞頻道,一般的家庭主婦不會太關注的,商務人士、政府部門人士可能比較關注。而一般的中國制造,真正具有購買決策的人,應該是那些家庭主婦,所以應該選擇他們作為主攻對象。選擇他們的亞洲頻道來投放是更不合適。其實這個東西是要跟外國人進行宣傳的,除了中國的產業外,還是應該找一個外國的公司,如果如何宣傳對象是美國,就應該有美國的知名公司參與,看一看他們的意見,如何宣傳才能讓美國人接受,選擇什么樣的材料。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
選擇CNN可能是一大誤區,因為這則廣告針對的應該是普通的美國消費者,而很多消費者是不會去看CNN的。美國國情和中國不同,CNN不是美國的“中央臺”,不存在一言九鼎的壟斷地位。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尼克松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唐安竹(Drew Thompson)
這則廣告無法掩飾中國制造的真正軟肋。西方對中國制造爭議最大、忌憚最多之處,并不在于中國制造的產品與國際的合作是否足夠廣泛,而在于最起碼的商品品質和質量問題。
——獨立撰稿人,媒體從業者孫驍驥
社會公眾的“強烈反響”可能更多是指國內,而非國外。接受詢問的美國人基本表示,他們禾看到過這條中國制造的廣告。在美國的媒體上,也很少看到有關這條廣告的相關報道。在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上,相關瀏覽量也不大,到目前為止,約有2000次點擊率。從不多的留言看,瀏覽者中很多應是咱中國人。
——《經濟參考報》記者劉洪
未能改變人們對中國只是個制造商的看法。這則廣告的缺點是,它繼續把中國定義為世界工廠因此令消費者更加認為。中國只是產品制造商。如果中國真正謀求改變這種看法,現在是從中國制造的地位上升為中國創造的時候了。
——奧美公共關系公司中國區負責人斯科特·克羅尼克
這則廣告存在重大失誤,中國和世界一起制造英文配音沒問題,但畫面最后英文文字卻是:中國制造,和中國一起制造(Made in China,Made with China),畫面最后英文文字應為:Made in China,Made with the World,
——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勾芍人
我看了這個廣告,但它并沒有改變我怎么看待中國制造產品的態度。相比較那些公用的陳詞濫調,我還是更關注個體的公司多一點。
——Eric Jones,CEO lTeraScape,NETworks
建議
在塑造國家形象的時候,我們要克服那種想法:認為一句話重復千遍就可以達到傳播效果;認為增加信息的密集度、增強傳播的廣度,就可以使西方認同我們的價值觀。這種想法是簡單、錯誤的。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
中國試圖通過一個強大的工具去解決他們的品牌問題,品牌聯盟。如法拉利和殼牌,索尼和愛立信,另外一個辦法是名人背書。但“中國制造”已經被濫用了;沒有品牌針對性。消費者買的是品牌,而不是產品。
Alexander Greyling
在意大利,中國制造就意味著買得起、不值錢、質量不好。我想,這種印象的源頭就是許多年前有些人就老是拷貝和復制產品,用低價拋售,不在研發、產品、商務拓展和品牌布局上下功夫。現在,實際情況就是中國制造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設計或行業(如意大利服裝、德國汽車、法國紅酒),而是無處不在,價格低廉。如果我是中國制造的品牌經理,我會:
識別一個或者多個可以代表中國制造品牌的行業
讓產品設計具有象征意義且方便識別
投資一大筆錢在品牌推廣上
放棄低價策略并且驅動產品走向高價且極盡所能的高品質
——Edoardo Geninatti,營銷顧問
中國制造的整體印象是由來自于多個公司的不同產品組成的。當蘋果由于工藝、質量、設計出眾而領跑行業的時候,有些美國公司卻可能因為有問題的材料被拖下水。日本制造的印象也曾經非常糟糕,但現在這都不是問題。做到這一點,要花費時間去改進終端產品。
——Greg Buechler,COO,GolfTra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