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新很容易,說舊有點難。
就在前兩天與黃升民教授、諾基亞的楊偉東、三星的高琳一起參加一場互動論壇的時候,黃升民教授面對眾多互聯網及創新營銷領域的精英人士,語出驚人:“互聯網正在變舊。”
是的,背負著“新媒體”名號多年的互聯網確實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舊”。而這個由新到“舊”的過程,正是互聯網從新銳走向主流、走向成熟的過程。
“舊”并不意味著被忽視。相反,互聯網營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企業的營銷管理者所重視。前幾天遇到蒙牛營銷副總裁趙遠花的時候,她說剛在機場買了一本《成功營銷》,“因為你們那期在講SNS。蒙牛對
互聯網營銷應用得還不充分,還要繼續學習,應該讓互聯網為我們的營銷產生更大作用。”和需要不停刷新自己的營銷人一樣,在整個行業與時俱進的路途中,主流化了的互聯網營銷平臺以及已經被人們廣泛認知的營銷模式,始終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平臺應用的革新、用戶體驗的改變以及企業營銷的需求,都在催生更加完整的數字決策鏈與更加優化的營銷生態圈的產生。
比如,我們這期封面文章里提到的“大人口”的概念,即是對搜索營銷發展的新洞察。看起來沒有任何改變的搜索框,背后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決定著搜索技術、廣告主投放、營銷策略都將隨之改變。這個簡單的框框,已經演變成一個綜合性的營銷工具,并且已經產生更多成功的多樣化應用。可以預見,搜索營銷的未來將與品牌營銷以及其他互聯網營銷方式進一步融合。
的確,沒有廣告主會放棄創新帶來的新機會,特別是與消費者互動并直接帶來銷售效果的機會。比如在這個圣誕購物季,互聯網上的“新玩意兒”就成為美國零售商開展圣誕購物季營銷的重要工具。百思買在Facebook上收集大家的圣誕禮物愿望單。同時,還用2500名員工在Twitter上在線實時解答用戶疑問。梅西百貨甚至動用了視頻病毒傳播的手段。
在這個歲末年初,有關品牌、有關營銷,無數大事開啟。“中國制造”的廣告在全世界點了一把火,但各界反應毀譽參半。吉利這個民營企業要摘下沃爾沃這個世界頂級品牌,而iPhone這只美國蘋果在中國的落地也可圈可點。就像是每年在這個季節,大家被盛典、年會和頒獎所包圍一樣,翻開這一期我們的雜志,也是繽紛異常、信息量巨大。
2009年就要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2010年已經到來了,我很期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