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立夏一過,便標志著夏天的開始。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多數人在夏天,尤其是夏季的三伏天,總是有種昏昏欲睡、食欲不振的感覺,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夏打盹。
西醫把夏打盹稱之為“夏季倦怠癥”。專家認為,由于夏季炎熱,溫度過高,使人體大量排出汗液,而隨汗排出了大量的鉀元素。鉀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夏季缺鉀不僅會使人的精力和體力下降,而且耐熱能力也降低,往往令人感到倦怠無力。嚴重缺鉀時,可導致體內酸堿平衡失調、代謝紊亂、心律失常,全身肌肉無力。
中醫認為,夏打盹主要與暑濕有關。要想去濕,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先健脾。夏季濕氣比較重,脾又主濕。而脾濕最大的特征就是人體感覺困乏。
那么,夏天如何補鉀、調整脾胃功能,破解夏打盹呢?
首先,食用一些含鉀元素較高的食物可避免及打盹的出現。糧食作物中,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最高。水果中,香蕉含鉀元素最豐富。蔬菜中,菠菜、莧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青蒜、萵筍、土豆、山藥、鮮豌豆、毛豆等含鉀元素較高。海藻類食物含有的鉀元素也相當豐富。
其次,早、晚進餐時多喝粥,如山藥粥、薏米粥、蓮子粥,可健脾祛濕。如果在粥中再加一點荷葉,更能增加清熱祛暑、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
山藥粥的幾種做法
做法一:山藥100克,粳米200克。山藥洗凈切片,米淘凈,兩者同煮,以熟爛為宜,食用時加適量紅糖。如用山藥粉煮粥,應注意用冷水入鍋。加熱過程中要不斷攪拌,以免結塊。這種粥有補中益氣、益肺固精、壯筋強骨等功用。
做法二:白米一小杯,紫山藥600克,白砂糖一小杯。洗凈白米,加水10杯浸泡20分鐘。再把紫山藥削皮、洗凈、切丁加入,放到爐上先大火煮開,再改用小火熬至熟軟時,加糖調味,即可食用。紫山藥比較硬,需要煮久一點才軟爛,所以一開始就要跟米一起煮,口感才會均勻。
做法三:紅豆、薏米各一把,山藥1根,燕麥片適量。紅豆和薏米洗凈后,放入沙鍋中,加水蓋好,中火加熱至鍋中水開,再煮2~3分鐘,關火,悶30分鐘。山藥削皮,洗凈切成小塊,燕麥片切碎。將山藥塊和燕麥片倒入悶足30分鐘的鍋中,開火繼續煮。煮至鍋中水再次開后,再煮2~3分鐘,關火,繼續悶30分鐘即可食用。
薏米粥的做法
薏米500克,粳米100克。把薏米洗凈,研成細粉。粳米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大火上燒沸,改用小火熬煮至熟透,加入薏米粉末燒沸即成。蓮子粥的做法
白米200克,蓮子50克,干木耳20克。把蓮子中放入適量砂糖,在溫水中浸泡一晚,放進蒸籠中蒸40分鐘,變軟即可。木耳放進水中泡軟,去除根部,切成絲。白米洗凈,倒入鍋中,加高湯適量,加白酒5克、鹽2克及木耳絲,同煮至熟。最后將蓮子放入熱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