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改琴的名字在隴原書畫界乃至全國都很響亮。其翰墨丹青皆俱佳妙,兼備優秀的領導才能,是甘肅書壇的領軍人物。自從她擔任省書協主席以來,不但表現出了很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并且大膽工作,銳意進取,使甘肅書法這些年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繁重的政務并沒有影響她的書畫創作,而是日漸精深。時值三八國際婦女節100周年來臨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這位被文懷沙先生贊譽為當代中國西部的“衛夫人”。
記者:張主席,您好!品讀您的書畫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您對黃土塬的熱愛和情愫,請您先談談這方面。
張改琴:我生于隴東農家,讀書于隴東小城,一直過著平民的生活,平順無奇奮斗在生存線上。經歷幾乎沒有給我多少可以傲視于人的東西,那片土地和我的父老鄉親,給予我的只是一種“背山精神”。這種精神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它意味著刻苦、堅毅、質樸、執著和永遠沖刺目標的生命氣象。我對養育我的黃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我的眼中,那連綿橫亙、溫醇厚實的黃土塬,它漫無邊際的形成過程,巨大的生命力與堅韌性、它上面世代棲居繁衍的生靈,在山塬的懷抱中用淳樸的民風表現著生命的昂奮,用雄健的性格張揚著情感的力度。對黃土塬的這份情愫促使我去更好地表現她特有的魅力,固守心中的那一方圣土。所以我的創作始終立足于西部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西部當代的人文環境,用曲折的筆法傳達著黃土地的歷史厚度和時代感。
記者:您是那些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巨作的作者,您的作品不僅僅具有男性的陽剛之氣,同時也保留著女性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與獨到理解。您如何解讀自己的山水畫作品?
張改琴:我作為西北的畫家,深受伏羲文化、敦煌文化的影響,對隴塬文化有著獨特的藝術體驗,從而創作出獨特而自然天真的作品。這些作品給人的視覺印象之新異與其他地域畫家是有區別的。我覺得自己的作品有兩處可以認可:一是山水意境的澄澈深邃,二是造型語言的天真簡率。我在造化與心源之間的自由馳騁得力于自己的決不自我拘囿。實際上,我與幾乎所有的西部畫家一樣,對于傳統的繼承并不那樣死守成規,而是隨時隨地用開拓的目光進行創作。在創作中我很重視寫生,絕非是去單純表現或賣弄自己的描摹本領與觀察能力。寫生是對中國畫重意向思維的批判性思考,是使自己作品保持新鮮活力的重要手段。我的每一幅山水作品都忠實地刻畫出黃土高原尤其隴東黃土“塬”的特色地貌,表現出風,水、日等自然元素對大地的刻畫雕鏤。
記者:書法界人士認為您的書法對筆墨功底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整合。因此,筆墨的高超自然而然成為山水畫的審美構架,您如何看待筆墨在中國畫中的應用?
張改琴:筆墨在中國畫中當然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中國畫本身就是筆墨的藝術,與京劇是唱腔藝術、相聲是語言藝術一樣。然而,如果戲劇始終只能在唱腔的比較中生存,其藝術生命力顯然是難以持久的。我所理解的中國山水畫也是如此。如果創作始終停留在一種樣式或程式上,即使筆墨手段愈來愈高超,其與時代的要求仍是相悖的,至少是滯后的。這個認識促使我對自己的創作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迫使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從而更貼近現實,從夢幻似的山水圈子里跳出來,去追趕自己所處的時代。
記者:您在書法藝術上的進步和成就是驚人的,能談談您的書法嗎?
張改琴:書法是心靈的直接表現,表現的是書法家個人的心靈境界。在書法創作過程中,我把自己堅韌性格和豪爽情懷寓于其中。我的經歷和性格也是我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我比較鐘情于近代碑學金石書風的筆意,殫力于融碑化貼并力求有自己的面目,于是形成了雄健飄逸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上,我主要是針對楷書、隸書和行書這三種書體。楷書中小楷取法《張玄墓志》,隸書主要取法《張遷碑》、《石門頌》。行書上自二王、唐,宋諸家,下至于右任均有涉獵,也有魏碑、隸書之筆意。
記者:記得前幾年在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的一次主任會議上,旭宇先生提出了創建“今楷”的主張。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書壇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您作為中書協楷書委員會的副主任,如何看待“今楷”?
張改琴:首先,我們耍弄清楚,什么是“今楷”?直白地說,似應理解為“創立并形成于當今時代的楷書書體”。所有的書體都是產生在先,其名稱冠定于后。而“今楷”呢?卻是一個概念先行理論,它是相對于書法史上楷書發展的成果而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先有名稱,而書體樣式尚在“腹中”。打個比方,“今”體就像口袋,歷史的口袋是滿的,今草、今隸之類早就存于囊中,我們想用可以隨時去取;而“今楷”只是一只空口袋,正等著我們將“腹中之物”往里面裝。這是區別,亦是難度,更是使命。“今楷”的提出,是書法藝術發展到當今這一偉大時代的眾望所歸,我們的心情是激動的,同時也深感責任之重大。但我們的態度是積極的,相信我們這一代人既有這個勇氣,必有這個信心,當然更有這個能力,去把“腹中之物”裝進偉大時代縫制的那個光燦燦的口袋中。
記者:張主席,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值“三八”婦女節之際,祝您節日愉快!
張改琴:感謝《世界知識畫報》對我的關注,愿天下所有的女性朋友節日愉快!天天愉快!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