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馬可”是一只長著翅膀的金色雄獅,是傳說中威尼斯的守護神,被航海者認為能夠帶來幸福和好運,同時也是意大利海軍陸戰隊的象征。意大利海軍陸戰隊隊員的軍徽上都鐫刻著一只“圣·馬可”雄獅,徽章中心刻有一本展開的書,上面寫有“賜與你和平,馬可,我幸福的使者”的字樣。
曾先后以“侵略者”和“和平使者”兩種截然相反的身份踏上科索沃土地的這支神秘的意大利海軍部隊,目前已經發展成一支裝備精良、神勇善戰的勁旅雄師,擔負著保衛意大利漫長的海岸線和沿海島嶼的任務;活躍在亞得里亞海濱,為意大利和北約的地中海艦隊提供兩棲作戰支援……
從“侵略者”到
“和平使者”
意大利從古羅馬時期就非常重視海軍的發展。意大利海軍陸戰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軍陸戰隊之一。1861年,建國不久的意大利在組建了統一的海軍時,就將海軍陸戰兵團列入了軍隊的編制序列。當時,這個陸戰兵團駐扎在熱那亞和那不勒斯,主要任務是在艦艇上執勤,保衛海岸上的相關設施。但曾在1878年一度被解散。
一戰期間,一批意大利海軍官兵在軍艦被擊沉之后,扛起了步槍,自己組織起了一支由水手組成的非正規的海軍陸戰隊,而且很快這支海軍陸戰隊就有了突出表現——在穆查涅爾大橋上有這樣一幕戰斗奇跡:1917年10月,在支援意大利第三集團軍撤退的戰斗中,該部隊的一個登陸分隊在穆查涅爾大橋上與一支1萬余人的奧地利部隊狹路相逢。盡管雙方兵力懸殊,但意大利海軍陸戰隊隊員們卻在穆查涅爾大橋上奮勇阻擊,成功地切斷了穆查納至圣·喬治奧的必經之路,而且在此堅守了一整夜,頑強抗擊蜂擁而上的奧地利軍隊,直到彈盡糧絕。穆查涅爾大橋上的這一戰績,奠定了意大利海軍陸戰隊作戰的基礎,是意大利海軍陸戰隊歷史上一個永遠的驕傲。
二戰爆發后,意大利海軍陸戰隊作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工具,在歐洲、非洲四處點火挑起戰爭,但卻與意大利陸軍一起屢戰屢敗,直至接近全軍覆沒。二戰即將結束之時,意大利退出了德意志聯盟,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線,其海軍陸戰隊又重新經過整編,恢復了戰斗力。之后,新組建的海軍陸戰隊參加了解放意大利北部的戰役,并在攻打德軍堅固的塔西尼亞諾棱堡時表現出色。
二戰結束后,意大利陸軍的“馬爾格拉”岸防營(岸防營是專門負責海岸防御任務的部隊)及海軍的“皮雅維”岸防營一起被編入了海軍陸戰隊,歸屬海軍總司令部管轄。此時,意大利海軍陸戰隊除了擔負保衛意大利陸地和島嶼的任務外,還與北約盟國一些國家組成南歐快速反應部隊和南歐海空部隊,并與北約兩棲部隊配合作戰,維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1982年,該部隊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意大利分遣隊被派往貝魯特,在內戰不休的黎巴嫩經受了實戰考驗,其隊員們面對挑釁時的自制力和杰出的專業水平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不久,該部隊又被第二次派往黎巴嫩,再度接受戰火的考驗,同樣得到了好評。1991年,意大利海軍陸戰隊參加了海灣戰爭。同年,該部隊部分力量又被派往索馬里,保護位于摩加迪沙意大利駐索馬里使館區內難民的撤離;另外,這支部隊還有一些力量曾被派往過庫爾德斯坦地區參加“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在不同的行動中,這支部隊均出色地完成任務,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有意思的是,意大利海軍陸戰隊于1941年曾作為“侵略者”踏上過科索沃的土地,但時隔50多年后科索沃戰爭結束時,其又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加入到維和部隊,再次進駐科索沃。但此時,面對阿族極端分子和科索沃解放軍對塞族人的種族滅絕行動,他們積極組織搜索、消滅打家劫舍的非正式武裝力量,與特種部隊配合解救和撤離受到安全威脅的意大利人民和外國居民,優秀的表現同樣贏得了贊許。
走近“圣·馬可”
意大利海軍陸戰隊除了這個正式的名稱外,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為更多人熟知的名字——“圣·馬可”陸戰團。1992年之前該部隊編制為營級單位,所以當時也被稱為“圣·馬可”陸戰營。
“圣·馬可”陸戰團是意大利三軍中惟一一支經特種訓練執行登陸作戰的特種部隊,也是意大利快速部署部隊中的一支兩棲部隊,被稱為意大利的“兩棲勁旅”。
意大利海軍陸戰隊建立之初,只有大約350人左右,配備有兩棲作戰基本的艦艇、水翼船、導彈艇以及兩棲戰車等裝備。1992年底,其經過改編擴展為兩棲作戰團;1994年,其作戰能力升級后開始向空中輻射,組建了一支配備有4架AB212直升機和8架SH-3D反潛直升機、服務于海軍陸戰隊進行機動作戰的直升機部隊。
目前,“圣·馬可”陸戰團總兵力已發展到1200人左右,團長是海軍軍官,上校軍銜;副團長則是陸軍軍官,中校軍銜。各大隊的大隊長均為海軍軍官,副大隊長為陸軍軍官。全部軍官中,30%來自陸軍。隊員主要由職業軍人或志愿長期服役者(2~3年)組成。
“圣·馬可”陸戰團的基地位于布林迪西,主要擔負實施突擊、滲透和襲擊之類的小規模作戰行動。雖然作戰規模不大,但其所有隊員都是海岸襲擊、海岸摧毀、絕壁攀登和全面偵察的高手,個個精通潛水,格斗、武器操作等技能。
“圣·馬可”陸戰團在行政上隸屬于海軍第3師,部隊組成則包括作戰、訓練和后勤支援3個大隊。
作戰大隊“圣·馬可”陸戰團的作戰大隊總兵力約900多人,是該團的戰斗核心,其下設1個直屬中隊、1個兩棲突擊連和1個火力支援連。直屬中隊由海軍司令部調用,下轄偵察排、蛙人水雷戰斗排和工程排。兩棲突擊連由1個指揮排、1個重武器排和3個戰斗排組成,其中指揮排下轄2個突擊工兵班、1個偵察班和2個兩棲登陸障礙摧毀班。重武器排下轄4個裝備精良的火力班,每個班配有1套“米蘭”反坦克導彈系統和1門106mm無后坐力炮;戰斗排下轄3個戰斗班,每個班裝備有1挺輕機槍和1具83mm火箭筒。火力支援連下轄1個輕重混合迫擊炮排(裝備有81mm中型迫擊炮和120mm重型迫擊炮)、1個米蘭反裝甲導彈排、1個配備毒刺導彈的防空群。
除此之外,作戰大隊還配有一個專門深入敵后實施閃電襲擊和滲透任務的遠程偵察隊,由12名兩棲偵察隊員組成,一個由24名士兵組成的被稱為“障礙摧毀者”的特別排。該特別排的任務主要是實施海灘偵察,負責清查敵方海岸的防衛力量與部署情況,排除水中障礙、地雷及其他陷阱。這24名隊員皆是從海軍陸戰隊隊員中嚴格挑選出來的,除了在訓練大隊接受基礎技能和戰術技能訓練外,還必須在意軍戰斗潛水員學校接受專門訓練。他們通常在夜間以12個人為一組執行任務。執行任務時,先乘艦艇、飛機或直升機秘密到達預定的偵察地點,然后再利用潛水或橡皮艇登陸。登陸后,兩位先遣隊員負責對登陸地點的兩側進行警戒,其他人員則開始執行清查任務等。
訓練大隊“圣·馬可”陸戰團的訓練大隊編制大約100人,主要人員組成是新兵、軍官和士官,他們要在此進行基本訓練。所有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在被分配到各作戰單位之前都必須要在訓練大隊進行訓練。“圣·馬可”陸戰團的基礎訓練為期3個月,這是第一階段的訓練,此后還有第二階段,為期2個月,主要是不同項目的專業訓練,如突擊兵、“米蘭”導彈射手、無線電操作員訓練等。
海軍陸戰隊隊員除了在訓練大隊接受基本訓練外,還要在其他院校接受一些特殊訓練,如在傘兵學校完成海岸襲擊、海岸摧毀、絕壁攀登和偵察推測等訓練;在意大利特種部隊的專業學校進行戰術應用、武器裝備、潛水、登山和徒手格斗等技能訓練。
后勤支援大隊 后勤支援大隊約200人,負責整個團的補給供應及通信工作,此外,其還管理全團的陸上及兩棲車輛。
形形色色的武器裝備
從武器裝備就可以看出,意大利對海軍陸戰隊非常重視。“圣·馬可”陸戰團是最早裝備使用先進的伯萊塔AR-70 5.56mm步槍的特殊單位之一。同時,“圣·馬可”陸戰團裝備有標準的意大利陸軍武器——伯萊塔PM12 9mm沖鋒槍、伯萊塔9mm手槍和MG42/59 7.62mm機槍。“圣·馬可”最引人注目的裝備是每個隊員都配備了先進的GPS,這使得他們在執行任務期間能夠隨時知道自己所處地點的信息。而在此之前,僅有美軍士兵配發有這種GPS裝備。
近年來,為進一步增強兩棲作戰的能力,“圣·馬可”陸戰團還裝備了重達7662噸的新型兩棲登陸艦——“圣·喬治奧”號。“圣·喬治奧”號的飛行甲板可供1架大型直升機和3架中型直升機起降,下層的全通式車輛甲板可停放裝甲車30輛,后部可存放2艘機械化登陸艇,還有1艘機械化登陸艇停放在艦尾低于吃水線的塢中,打開尾門即可駛出。艦首、艦尾及右側均有車輛登岸的門扉和跳板。此外,該艦飛行甲板一側還有3艘人員車輛登陸艇。“圣·馬可”陸戰團還裝備有40多艘不同尺寸的橡皮艇(每艘橡皮艇能夠裝載6~10名隊員及相應作戰裝備),以及30多艘突擊登陸艇。
“圣·馬可”陸戰團裝備的兩艘海上運輸艦分別是卡洛爾(caolre,前美國海軍約克郡號)和葛拉度(crado,前美國海軍鍬索托郡號)。
“圣·馬可”陸戰團配備的兩棲車共計40多輛。此外,還裝備有3輛M113自行迫擊炮車、3門120mm迫擊炮和16門81mm迫擊炮、8門106mm無后坐力炮和6套“米蘭”反坦克導彈發射系統等。
獨一無二的制服
“圣·馬可”陸戰團隊員通常的穿著是意大利迷彩服,以及40年未曾改變的網盔和黑色貝雷帽(“黑色貝雷帽”是這支部隊的形象標志)。另外,每名隊員右手袖口均佩戴有紅底的“圣·馬可”雄獅徽章。戰斗時,“圣·馬可”陸戰團隊員的服裝要求一律同普通士兵一樣,但在閱兵時要求穿著海軍制服,并以“圣·馬可”的雄獅徽章裝飾。軍官徽章要求佩戴于左胸的勛章綬帶上方,而隊員徽章則要求佩戴在長短袖上衣的袖口。“圣·馬可”陸戰團這種奇特的混合制服在各軍隊中是獨一無二的。
近年,意大利海軍司令部和陸軍司令部正著手制定一項具體計劃,準備在“圣·馬可”陸戰團和陸軍“謝列尼西馬”兩棲獨立團的基礎上組建一支約2 000人的輕型兩棲登陸旅。屆時,一支新型部隊將腳踩陸軍、海軍兩只船,兼顧海上與陸地雙重任務,更加彰顯“圣·馬可”陸戰團的“海洋和陸地無處不在”的座右銘。
編輯 張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