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重慶談判期間,經過談判桌上和戰場上的激烈交鋒,于10月10日國共兩黨簽定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議紀要》(即《雙十協定》),并予以公開發表。但毛主席對此指出,“已經速成的協議,還只是紙上的東西,紙上的東西并不等于現實的東西”,“不給敢于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而時局發展正如毛主席所預料的那樣——
蔣介石把“足球”踢向
解放區的中央大門
《雙十協定》公布后,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調集了36個軍73個師共計80余萬人,兵分四路,沿平綏、同蒲、平漢、津蒲等鐵路向華北各解放區進攻。至10月中旬,國民黨第1戰區胡宗南的先頭部隊第3軍、第16軍經同蒲、正太鐵路開抵石家莊,后續部隊第1軍進到聞喜;沿津浦鐵路北犯的國民黨軍隊,其先頭1個軍已從徐州進占濟南;傅作義部隊繼續向察哈爾進犯,已迫近張家口;第11戰區孫連仲的第30軍、第40軍及新8軍共4.5萬余人,在其副司令長官馬法五(兼第40軍軍長)、高樹勛(兼新8軍軍長)率領下,從新鄉沿平漢線北犯,其后續部隊4個軍正向新鄉開進,企圖與石家莊的第1戰區第3軍、第16軍一起夾擊邯鄲,進占晉冀魯豫解放區腹地,然后繼續北進,與空運到北平的第92軍、第94軍南北會師控制平漢鐵路(京廣鐵路北段的舊稱)。上述四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平漢線一路為其主力,目標是搶占北平、天津。
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心集中主力第1、第2、第3縱隊及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共6萬余人,在10萬民兵的配合下,將主力區分為鐵路東、西兩個集團,對國民黨軍實施鉗擊,以地方部隊襲擾其前進,掩護我軍主力集中,并在預選戰場上改造地形,使其無險可守。
此次戰役始于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結束,戰場位于河北邯鄲以南、平漢鐵路東側,故稱之為邯鄲戰役(亦稱平漢戰役)。
戰役歷程再現
此次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0月16~25日,我軍完成對敵軍的包圍
10月16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下達第8號作戰命令,形成對敵作戰的具體部署。10月20日,國民黨軍先頭部隊3個軍進至漳河南岸的岳鎮、豐樂一線。21日夜,晉冀魯豫軍區以第1縱隊進行襲擊,遲滯其前進。22日,國民黨軍主力北渡漳河,沿鐵路東側分兩路前進。第1縱隊為保障主力向作戰地域集中,并阻止國民黨軍進入邯鄲,在邯鄲以南的屯莊、崔曲、夾堤一線進行阻擊。24日,國民黨軍3個軍全部渡過漳河,于黃昏時突破了第1縱隊在崔曲、夾堤之間的陣地。此時,晉冀魯豫軍區的后續部隊已大部趕到,從三面對國民黨軍實施攻擊,將其包圍于邯鄲以南、馬頭鎮以東、商城以西的狹長地帶,并控制了漳河渡口。我軍鐵路東、西兩路部隊分別對敵展開攻擊。
第二階段:10月26~30日,我軍集中力量攻擊被圍之敵
10月26日,國民黨軍第16軍和第32軍各一部兵力分別由石家莊、安陽南北對進,增援邯鄲地區。我太行軍區部隊一部協同晉察冀軍區部隊一部在高邑地區阻擊石家莊南援之敵,同時加強漳河的阻援陣地,并命令太行、冀魯豫兩軍區抽調游擊隊、民兵在安陽以南襲擊敵第32軍,遲滯其北進。28日黃昏,我軍對被圍國民黨軍發起總攻。第1、第2縱隊及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和太行軍區2個支隊為北集團,攻擊敵第40軍;第3縱隊、第17師和太行軍區2個支隊為南集團,牽制敵第30軍,佯攻敵新編第8軍。戰至30日,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殲滅國民黨軍第106師大部,重創第30軍,并爭取了高樹勛率新編第8軍等近萬人戰場起義。
第三階段:10月31~11月2日,我軍對逃竄之敵實施追擊
為 誘使國民黨軍脫離陣地,我軍主動放開南面之圍,給其虛留退路,而我軍主力先其南移,預伏于漳河以北地區。31日,國民黨軍開始南撤。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隨即實施追擊,于下午將其合圍于旗桿漳(地名)一帶。11月1日夜,我軍主力一部突入副司令長官馬法五的指揮部,并俘虜了他,國民黨軍失去指揮,頓時大亂。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奮起圍追,戰至2日將其大部殲滅。石家莊、安陽出援的國民黨軍聞訊回撤。
邯鄲戰役中,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傷亡4708余人,殲滅國民黨軍3萬余人,其中,斃傷敵人3000余人,俘虜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等1.7萬余人,爭取起義軍約萬人。此役又一次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對遲滯國民黨軍沿平漢鐵路北進、掩護向東北進軍及爭取國內和平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條作戰經驗展示
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指導
邯鄲戰役關系到我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能否順利實現,因此黨中央、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高度重視,并在戰略上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
中央在9月19日發往各中央分局的《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中就指出:“國共談判暫時很難有結果。國民黨軍隊在敵偽掩護下業已進入許多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并有進入北平、天津之可能。”
9月21~10月12日,毛主席、中央軍委多次致電劉鄧,指出阻礙胡宗南及孫連仲部進入平津,對我“肅清冀東、熱河偽軍,控制東北門戶”的重要性,并對此役的戰略戰術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如“采取擴與拉結合”的戰略等。
10月17日,毛主席致電晉冀魯豫中央局,指出:“即將到來的新的平漢(邯鄲)戰役,是為著反對國民黨主要力量的進攻,為著爭取和平局面的實現。這個戰役的勝負,關系全局極為重大。你們須準備以一個半月以上的時間,在連續多次的戰斗中,爭取殲滅八萬頑軍的一半或較多的力量,方能解決問題。望利用上黨戰役的經驗,動員太行、冀魯豫兩區兵力,由劉鄧親臨指揮。精密組織各個戰斗,取得第二個上黨戰役的勝利。”
分析敵我戰力對比,制定作戰策略
我軍分析敵我情況后認為,敵軍兵力多,裝備好,參加過臺兒莊等戰役,且整訓多年,戰斗力較強。但敵軍為新到之兵,對地理民情不熟悉,且與后方部隊相隔遙遠,供應困難,突擊力弱;特別是其內部派系斗爭激烈,“雜牌”軍對蔣介石歧視非嫡系部隊和驅使其作內戰先鋒極為不滿。
我軍野戰兵團則組成不久,裝備較差,上黨戰役之后未經整訓,“還是一個游擊隊的集合體”。但我軍系勝利之師,士氣極高,又控制了一大段平漢線可作誘敵深入的戰場,加上根據地人民的支援,具有殲滅敵人的基本條件。仔細分析研究之后,我軍慎重作出以下決策:
整編部隊,提高整體戰斗力 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原各根據地的主力部隊統一編成4個野戰縱隊,第2、第3、第4縱隊組建炮兵部隊。
制定“先期遲滯、控河阻援、兩路鉗擊”的作戰方案先期遲滯,即以太行軍區一部組成獨立支隊,結合太行、冀魯豫地方武裝和民兵,先在黃河以北至安陽之間,襲擾、疲憊、遲滯北犯之敵,并牽制敵一部兵力于安陽以南鐵路沿線,為我軍主力部隊向平漢線集中爭取時間;控河阻援,即待敵通過漳河后,我軍獨立支隊控制漳河渡口,阻止敵后續梯隊增援,其余地方武裝和民兵則繼續牽制安陽以南之敵,兩路鉗擊,即我軍第1縱隊及冀魯豫軍區主力兵團一部為路東軍,第2縱隊、第3縱隊、太行軍區和冀南軍區部隊為路西軍,對敵實施東西鉗擊。
決定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地區集中兵力阻擊敵軍此區屬河套地帶,位于太行、冀魯豫、冀南三塊根據地的交匯地區,地勢平坦,土質多沙,能充分發揮我軍運動戰的優勢,有效展開各項保障及配合工作。加之,我軍大舉破路填溝,拆堡平寨,可使進入預設戰場之敵無險可守。
貫徹軍委“采取打與拉結合”的要求,加緊對新8軍的爭取在不斷接觸和溝通的基礎上,李達參謀長于10月27日夜在火線與敵方將領高樹勛會面,并親自前往新8軍軍部敦促其率部起義,最終促成高樹勛率新8軍及河北民軍等約1萬余人起義,瓦解了敵作戰體系。
加強對敵作戰研究,靈活運用戰術從其弱處和漏洞入手攻擊
我軍一直密切注視敵軍動向,根據情報,很快掌握了敵軍的行動規律:以并列縱隊行進,交替前進。其每師、團(梯團)前進路上,分別派出一日、半日行程遠的便衣偵察,每師行進時外側常以一營兵力伸出1公里以外搜索,每至一村,堵塞街巷路口,構筑掩蓋火力巢(暗堡),并利用溝渠挖掘外壕,借助工事增強其防御能力。
戰前,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在認真分析了敵我情況之后,起草了《平漢(邯鄲)戰役某些戰術問題的指示》,指出我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隱蔽接敵、突然攻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并強調“集中優勢兵力,突擊其一點、兩點,努力沖破,截斷其陣線,打亂其組織序列,擊滅其指揮中樞,割碎其防御配備,以求各個消滅”。在兵力運用上,他指出應以少數兵力鉗制其他方面,以數量和質量都強的部隊,攻擊敵人最弱的地方,得手后以破竹之勢擴大戰果。在攻擊中,要善于運用包圍和迂回戰術,注重野戰、村落戰斗、夜間戰斗、指揮協同以及對特種兵的戰斗。
而國民黨軍隊在沒有配合、策應和保障的情況下,用3個軍沿滏陽河輕裝急進,于10月24日進至邯鄲以南馬頭鎮地區。晉冀魯豫軍區以一部兵力在正面阻擊,一部兵力控制漳河渡口,阻其后續部隊增援,主力從兩側突然出擊,將國民黨軍隊包圍于邯鄲以南、馬頭鎮以東、商城以西的狹長地帶,然后采用夜間肉搏攻擊的方法,對付孤軍深入的美械裝備之敵,使其作戰能力無法施展。
10月26日,戰斗呈現相持態勢。我軍以部分兵力實施夜間近迫作戰,逐點割裂、滲入襲擾、削弱疲憊敵人,與此同時快速集結作戰力量,并根據作戰力量的實際需要,調整原鐵路東、西兩路的作戰部署為南、北兩個集團。總攻于28日發起,北集團作為突擊隊狠打敵第40軍;南集團牽制敵第30軍,佯攻敵新編第8軍。30日爭取高樹勛率部起義,至11月2日戰斗結束,順利實現了毛主席要求的“取得第二個上黨戰役的勝利”的目標。
控制強大預備力量,確保關鍵時刻形成對敵作戰的絕對優勢
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與敵交鋒之后,主力撤到邯鄲以南的屯莊、崔曲、夾堤一線組織防御。24日凌晨,敵106師在炮火掩護下,連續向我1縱1旅的崔曲、屯莊陣地發起攻擊。至黃昏,敵軍集中兵力重點突破,在我1旅4團,6團大部傷亡的情況下,從崔曲、夾堤之間突入1旅陣地,占領高莊、南泊子一線,此時距離邯鄲僅12公里。
在這嚴峻時刻,第1縱隊司令員楊得志命2旅、3旅立即投入戰斗。25日夜,從敵軍側后的趙橫城、張辛莊兩地向敵軍發起反擊。國民黨40軍為避免被我軍分割,一面防御,一面令106師后撤。106師放棄高莊,退回崔曲。我軍第1縱隊的反擊獲得成功,并配合趕到的主力部隊,對敵形成三面包圍態勢。此次作戰,1縱隊出色地完成了遲滯敵軍和掩護主力集結的任務。
高樹勛率部起義后,國民黨軍兵力驟減,40軍、30軍西面防線露出大缺口,加之部隊處于糧食缺乏、無險可守的沙土地帶,陷入我軍口袋形包圍圈中,其軍心開始渙散。據此,晉冀魯豫軍區首長判斷,殘余國民黨軍可能突圍南逃,遂決定采取“圍三闕一”的戰法,主力先期南移,在漳河以北、國民黨軍的退路兩側預置部隊,待其脫離陣地后,殲其于運動之中。
10月31日,國民黨軍采取交替掩護的部署,開始突圍南竄。而先期轉移到其退路兩側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2縱隊,立即從東西兩面向國民黨軍實施多路突擊,并于當天下午將其全部合圍于旗桿漳一帶,經兩日激戰,至11月2日,除少數國民黨軍逃脫外,大部分被殲滅。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