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的一份駐伊美軍海軍陸戰隊的戰斗總結報告中,列出了該部隊參加戰斗的美洲豹戰車上配備的所有武器。其中出現了一種很長時間沒有進入人們視線的反坦克武器——M72A5。M72A5是M72系列反坦克武器中的一個型號,而M72系列是一個龐大家族,其不僅擁有多個改進型號,還被世界多個國家仿制生產——
M72反坦克武器的誕生
美國陸軍的輕型反坦克武器項目(LAW)最初是基于Flightex Fabrics公司赫西·東方(Hesse-Eastern)分公司的設計研制成功的,于1959年10月進行首次試射,1961年3月正式定型,命名為M72 66ram高爆反坦克(HEAT:High-Explosive Anti Tank)火箭筒。1964年,該武器開始大量裝備美軍部隊,其生產商改為泰利防務公司(Talley Defense System Inc.)。M72是一種單兵便攜式反裝甲(反坦克)武器,也可用于對炮位、碉堡,建筑或輕型車輛等次要目標進行破壞。其質量輕,屬一次性使用武器。
M72在越南戰場上首次使用,于1971年停產,但其改進型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設計概念創新
與同時期其他火箭筒相比,M72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火箭彈預裝在發射筒內,為一次性使用型,發射完后即可將發射筒扔掉,從而減小射手的負荷。M72開創了一次使用型反坦克武器的先河,此后這類武器多采用一次使用型設計。
M72反坦克火箭筒另一個突出優點是,無需使用者頻繁維護,只需進行一下檢查和做一些簡單維護即可。
發射器
M72N坦克火箭筒的發射器由兩根管子組成,分為內筒和外筒。外筒是包裝筒,由玻璃纖維浸環氧樹酯繞制而成,筒徑68mm。發射機組件、前瞄具和照門都安裝在外筒上表面的擊發機座中。內筒套在外筒里面,是火箭彈的發射筒,由高強度鋁合金制成,筒徑66mm。發射時,必須事先把內筒從外筒里向后拉到位并鎖定后,擊發機構才會自動連接到火箭彈上。平時存放和攜行時為防止異物進入發射筒,用前后蓋保護口部和尾部。
早期型外筒頂郝的擊發機座很短,位于外筒后部,約占外筒全長的1/3。當將內筒從外筒中向后拉到位并鎖定后,前瞄具和照門各自張開。
后期改進型將擊發機座向前延伸至發射筒口部,變成長條形,而且前瞄具、照門通過聯桿聯動,只要一拉出內筒就會自動彈起張開。另外,擊發機構去掉了擊針保險銷。
按鈕式扳機位于照門前面。扳機前面就是鎖定內、外筒的彈簧鋼片,如果發射筒拉出后又失去射擊機會,需要將內筒重新收回,此時只需把彈簧鋼片用力往下壓,就能把內筒縮回到外筒內。但這樣操作需要的力量比較大,一個人可能不容易完成。不過作為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一般拉出發射筒后不發射的機會也不多,因此這樣操作的機率不大。
機械瞄具
M72的機械瞄具設計頗具特點。其由前瞄具和照門組成。前瞄具為測瞄合一的網格分劃板,分劃板的距離分劃線為1 00~325m,M72A1改為50~350m。
前瞄具中間的豎直線是瞄準分劃線,分劃線標注有50、100、15……等數據,代表相應的射程。瞄準分劃線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測距曲線,當坦克目標橫向移動時,用這兩條測距分劃線套住坦克車身的前后兩端,然后根據坦克車身與測距曲線交點所在的位置,判斷目標的距離,如本頁“測距曲線的使用方法”圖中所示目標距離為200m。當坦克縱向運動時,用一側的測距曲線與中央的豎直瞄準分劃線來套住目標,根據坦克履帶外側下沿在測距曲線上所處的位置,即可確定目標的距離。需注意的是,距離較近時(0~100m)可直接估算出目標的距離,故測距曲線只適用于測量較遠處目標的距離。
在每條測距曲線的外側各有一豎排的“+”號,其為提前量標記點,用于射擊橫向移動的目標時的提前量估算。如射擊一定距離上由左向右橫向移動的坦克時,用距離分劃上對應的左側的提前量標記點對準目標前沿即可射擊。
照門為覘孔式,其覘孔式照門板與熱應力彈簧相連,能自動修正環境溫度變化對彈道的影響。
火箭彈
火箭彈從前至后由戰斗部、觸發式壓電引信、火箭發動機及尾翼組成。戰斗部由鋁錳合金風帽、低碳鋼彈體、紫銅藥形罩、主裝炸藥和傳爆藥柱等組成,通過連接體與火箭發動機相連。火箭發動機殼體(連同尾噴管)采用高強度鋁合金沖擠而成,內裝19根薄壁管狀推進火藥。藥管前端通過懸掛螺栓固定于固藥盤上,后端懸垂——這就是著名的毛刷式裝藥結構。6個由彈簧固定的尾翼安置在火箭發動機的后面。當火箭彈在發射筒內時,尾翼向前折疊在發動機側面。火箭彈飛出發射筒后,尾翼在彈簧的作用下張開。
后續改進型號更加完善
M72系列有多個改進型號,先是在M72的基礎上推出了M72A1、M72A2及M72A3。其中M72A1、M72A2的機械瞄具和火箭發動機都得到了改進,而M72A3著重改善的是火箭彈的引信安全性問題。改進的火箭發動機將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分別提高到了170m和250m,隨著射程的增大,后噴危險界也擴大到40m。整個武器系統的質量則達到了2.5kg。
1980年代中期,泰利防務公司對M72又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推出了M72A4、M72A5、M72A6和M72A7這4種型號。這些型號的主要差別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戰斗部。M72A4采用了與M72A3相同的成型裝藥戰斗部,只是將裝藥換成了奧克托今(Octol)炸藥。換裝的炸藥配合改進的火箭發動機,M72A4的穿甲能力提高到能穿透355mm厚的軋制均質裝甲(RHA)。
M72A5也采用與M72A3相同的戰斗部,裝藥也換為奧克托今炸藥。其穿甲能力與M72A3相同,只是采用新的火箭發動機后,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更有所提高。
M72A6采用爆炸成型戰斗部(EFP),戰斗部裝藥仍采用奧克托今炸藥,與成型裝藥戰斗部比較適宜對付實心裝甲不同,這種戰斗部比較適宜對付多層裝甲(層與層之間有間隙)目標或石質建筑,能夠穿透150mm厚的軋制均質裝甲,在城市作戰中也可用于在磚墻、混凝土墻、石墻上開洞。
M72A7采用與M72A6相同的爆炸成型裝藥戰斗部,只是將戰斗部裝藥換為密度更高的高爆炸藥PBXN-9。
上述4種型號都采用了同一種改進的火箭發動機,火箭彈飛行速度達到198m/s,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也有所提高。但是,后噴危險界也都擴大到70m。4種型號武器系統的質量均為3.5kg,完全伸展開的發射器長度增加到980mm。
除此之外,M72還有其他型號:M72E8,也稱為M72FFE,即密閉空間發射型(Fire-From-Enclosure);M72E9,為挪威研制的破甲殺傷型雙用途戰斗部(DP型戰斗部),M72E10,和M72E8一樣屬密閉空間發射型,但采用半穿透型的高爆破片殺傷型戰斗部(AP型戰斗部),在穿透掩體后才爆炸。
M72反坦克火箭筒發射時,會產生一定的后噴火焰,因此筒尾存在一定的危險區域,在采用不同的射擊姿勢時應注意安全。尤其是臥姿射擊時,應注意兩腿伸直,并呈一定夾角,以保證據筒射擊的穩定性,同時更應注意的是,筒尾一側的腿部直線與筒身軸線夾角至少應為45°,使腿部遠離危險區域,以保證安全。
多國模仿 不斷超越
M72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預封裝設計,一次性使用。由于攜帶和使用方便,因此受到廣泛歡迎,不僅被北約多國廣泛采用,還被其他多個國家仿制和生產,例如英國和加拿大的66ram口徑的HEAT L1A1、蘇聯仿制生產的RPG-18和RPG-26、土耳其的HAR-66等等都是M72的仿版。
如今,M72輕型反坦克武器仍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之中。除上述型號外,目前M72系列仍有多個型號正在研發——其中有可在有限空間發射的型號,有穿甲(軋制均質裝甲)厚度將達到450mm的型號。
M72系列反坦克武器在改進中不斷發展,后續產品值得關注。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