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愿軍是在敵我火力差距極為懸殊的情況下,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回軍”和南朝鮮軍作戰的,因此如何克制敵軍強勢火力并取得勝刺,就成了擺在我軍面前的重要問題。由于我軍缺乏以遠程火力壓制的物質條件,因此以步兵的穿插和滲透行動來攻擊敵軍炮兵陣地就成為比較現實的解決手段之一。我志愿軍第38軍114師341團2營沙坪襲擊戰斗就是典型范例之一——
沙坪奪炮解除敵火力威脅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于1950年11月25日打響,我志愿軍第38軍114師奉命從正面對德川守敵——南朝鮮軍第7師發起進攻,以協同由德川兩側進行迂回的112、113師共同圍殲該敵。114師決定由340團和34l團向新豐里、新下里、德川方向實施并肩突擊。
當341團1營向新豐里進攻時,突然遭到敵軍猛烈炮火攔阻,部隊前進受阻。此時,該團偵察排抓獲了一名南朝鮮軍俘虜。經審問,得知此人來自南朝鮮軍第7師榴彈炮營。這名俘虜供出這個榴彈炮營是剛調到德川以北準備參加代號為“圣誕節總攻勢”行動的,位置在沙坪村,阻擋我軍前進的炮火就是這個營發射的。341團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師部。114師首長決定由34L團派1個營,滲透到敵后將敵榴彈炮營打掉。341團指定2營去執行這一任務。
2營是114師中歷史較久的一個營,其4連更是114師中歷史最久的連隊,組建于1937年10月,副班長以上骨干都是紅軍戰士,戰斗作風優良。接受任務后,2營以4連、5連、機炮連、6連的順序,趁夜暗從敵2個團的接合部滲透進入敵縱深。在行進過程中,4連邊走邊偵察敵情。當進至一個名為新德里的村莊附近時,俘獲了敵2名查線的通信兵。審訊后再次確認在沙坪村的是南朝鮮軍第7師榴彈炮營(當時南朝鮮軍每個師只有一個炮兵營,而不像美軍有4個炮兵營),裝備105mm榴彈炮,炮陣地在沙坪村北1500m處,營指揮所在沙坪村內。敵部署情況證實后,2營隨即加速前進。11月26日凌晨4時許,部隊到達沙坪村東側的山嶺上。此時,沙坪村北側有不少敵軍士兵正在火堆旁取暖,戒備松懈。2營根據現地偵察的結果,決定4連以突然襲擊搗毀敵炮營指揮所,殲滅村內之敵;6連迂回到敵炮陣地北側,攻擊敵炮陣地;5連插至炮陣地和沙坪村之間,將敵分割,其中1個排配合4連圍殲村內之敵,2個排配合6連攻擊炮陣地;機炮連在沙坪村東側占領陣地,以火力支援步兵戰斗。
26日凌晨5時許,戰斗打響。4連迅速沖入村內,副連長帶尖刀班直插敵炮營指揮所,擊斃多人后俘敵營長以下40余人。與此同時,5連按計劃將村內之敵與炮陣地的聯系切斷,其1排向村北之敵發起攻擊,殘敵向村內逃去。1排立即沖入村內迫擊,配合4連逐屋清剿殘敵;同時,迂回到北山的6連也向敵炮陣地發起猛攻。敵軍由于失去指揮,頓時亂作一團,爭相逃命,大部分被6連殲滅。殘敵慌不擇路,一頭撞到5連2排和3排的槍口上,在前后夾擊下,很快便全部被殲。此時,南朝鮮軍第7師8團一部前來增援,但也被6連勇猛擊潰。至此,沙坪襲擊戰斗全部結束。341團2營全殲敵榴彈炮營,繳獲各種汽車50余輛、105mm榴彈炮11門。
沙坪襲擊戰,我軍解除了敵炮火的威脅,隨后,114師各部發起猛攻,很快將敵壓縮至德川預定戰場內,此時112師和113師也已進至指定地區,南朝鮮軍第7師于是成為“甕中之鱉”,只等被殲了。
作戰經驗在戰事中留下一筆
總結此次戰斗,有四條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首先是正確選擇了對當前戰斗影響最大的打擊目標
朝鮮戰爭中的南朝鮮軍同美軍一樣,是一支極度依賴火力優勢的軍隊。其步兵的戰斗力比較弱,戰斗力的核心是空、炮火力優勢和良好的協同能力(這一個能力是通過美軍聯絡組實現的)。炮兵火力相對于空中火力來說,具有與步兵協同緊密、武器數量多、火力密度大、火力持續性好、可連續射擊等優勢。在坦克于山地無法充分發揮戰斗力的情況下,炮兵火力則成了南朝鮮軍乃至美軍的火力支柱,也是其戰斗力支柱,同時還是其心理支柱。相比之下,其步兵較弱。一旦丟失炮兵,敵軍的崩潰也就不遠了。
從我軍以往的傷亡情況來看,敵炮兵也是最具有威脅、性的。據中朝軍隊統計,我方70~80%的傷亡都是敵炮兵所造成的,而敵空中火力造成的傷亡只占7~8%。當然,炮兵也有軟肋,比如,敵炮兵作為火力突擊兵種,其近距離自衛能力卻比較差,易被步兵近距離打擊殲滅。因此,我軍滲透行動打擊的目標除了指揮機關外,一般選擇敵炮兵陣地作為打擊目標,這樣就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具體到沙坪戰斗中,阻擋我軍前進的并不是敵軍憑借堅固陣地的抵抗,而是敵軍的遠程炮火,因此我軍選擇敵榴彈炮營作為滲透攻擊的目標是十分正確的,直接擊中了敵軍作戰體系的要害。其次,我軍滲透到敵榴彈炮營附近后,使用我營的主力連隊——4連攻擊敵炮營指揮所,使敵失去統一指揮而迅速被殲。
也就是說,整個戰斗中,我志愿軍不與敵火力正面交鋒,而是抓住敵“軟肋”,以滲透打擊的方式將敵依賴的火力支柱控制在手,并將敵炮兵生擒、殲滅,從而取得了勝利。
第二,正確運用滲透戰術
敵炮兵陣地一般位于敵防線后的縱深地帶,我軍步兵要想實施打擊必須設法穿過敵軍防線,這就需要運用滲透戰術或者穿插戰術。341團2營在行動前查明了敵軍2個團的接合部,其2個團之間的距離比較大,足夠我軍從中穿過。這樣就為秘密實施滲透戰術提供了條件。2營在敵軍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滲透至敵炮陣地附近,突然對其發起攻擊,完全做到了出其不意,是滲透戰術的完美運用。
第三,在滲透戰術實施過程中,邊行進邊查明敵情,到達目標后經現地偵察形成作戰方案
2營在接受任務前,雖然知道沙坪有敵榴彈炮營,但其具體部署情況并不清楚。直到在執行滲透過程中俘獲了敵2名通信兵后,才大體弄清了敵兵力部署位置。到達目標附近后,2營又經過了進一步偵察,發現敵警戒松懈,因此決定采取突然襲擊殲滅敵人。在行動過程中,不斷獲得敵部署情報,使作戰方案更接近于戰場實際,是此次戰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攻擊方案著眼于分割敵部署,形成圍攻之勢
敵炮兵陣地與營指揮所分別配置在沙坪村的北側和村內,之間存在較大間隙,且缺乏兵力掩護,便于我軍進行分割圍殲。根據敵兵力部署,2營決定以4連、6連分別負責攻殲沙坪村內和炮陣地之敵,5連則插入兩處敵陣地之間,形成對兩處敵軍的分割圍攻態勢。其中5連1排與4連對村內之敵進行兩面夾擊,6連擊潰的殘敵又被5連2排和3排堵住,兩處分別形成了一個小包圍圈,使敵腹背受敵很快就被全殲。這實際上也是“一點兩面”戰術的具體運用,這樣的部署無疑是此次戰斗速戰速決的關鍵所在。
雖然抗美援朝戰爭已過去近60年了,但我們先輩揚長避短,毀其支柱,擊其軟肋的戰術思想對現在和未來的戰爭均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借鑒和進一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