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時代來臨,各行各業染綠蔚為風尚。將環境責任主動納入企業自身的戰略規劃,盡管前期可能付出高成本,但有望奠定長期的技術及市場優勢。
如果你曾為因冰川消融而陷入危境的北極熊擔心,如果你曾因歐洲空中蔓延的火山灰而延誤了旅程,如果你曾為種種意料之外的天氣而迷惑不解地球怎么了,如果你在觀看《后天》和《2012》后開始關注自身的碳排放,選用低碳產品,那么,將“你”奉若上帝的企業,真的是有必要染綠自己了。
從經濟效益進行衡量,隨著碳稅征收和相關政策收緊的預期上升,尚未實施低碳轉型的企業無疑將在未來面臨更高的成本壓力;與此同時,隨著低碳意識的普及泛化,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會越來越多參照其標注的碳足跡;而企業是否采取環保節能措施,也直接影響到投資人的投資意愿。這些都將全面影響企業的長期利潤。即便撇開實實在在的財務數據,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綠色戰略對企業樹立負責任的社會形象,提升品牌價值,增強行業地位,提高員工滿意度及顧客忠誠度都將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從而形成更為持久的無形財富。
低碳產品遍地開花
對于主動謀求“低碳轉型”的企業來說,低碳產品的研發,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或創新技術,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往往是實施綠色戰略的第一方案。
思科基于自身技術開發的“網真系統”(CSICO Telepresence,遠程溝通系統)不僅幫助自身減少了1040萬噸碳排放,還成長為思科增長最為迅速的業務,業內更將其評為令思科起死回生、脫胎換骨的三大支撐業務之一。而同樣遵循環保原則而推出的蘋果木質外殼Macbook,甫一上架就受到了消費者的如潮好評和狂熱搶購。
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業,具有低碳節能特征的工業化住宅技術也已經在日本等發達國家邁向成熟。而在國內,萬科也開始試水此領域。根據萬科工業化技術平臺4號實驗樓的統計數據,相對于傳統施工項目,工業化住宅項目在能耗、水耗、垃圾產生量等方面的環保優勢十分明顯(表1)。來自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的實證數據也顯示,與未采取節能措施的住宅建筑相比,萬科“上海新里程”工業化住宅實體項目在正常居住過程中,全年可節電63.8萬度,折合標準煤225.95噸,減少CO2排放601.33噸,節能效率超過60%。
技術和產品之外,許多企業從原材料著手,在染綠產品的同時或可順帶減輕成本。可口可樂公司表示今后將多使用原料為甘蔗渣的植物制塑料瓶,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而軸承生產商鐵姆肯公司在過去兩年中,回收利用了近300萬噸金屬廢料以生產鋼產品,現在其鋼產品的原料幾乎全部源自回收材料,包裝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每年減少了600萬磅廢料的產生,僅2008年始的對電弧爐粉塵進行回收再利用一項,就已減少了31000噸的垃圾填埋量。

低碳全運營
與上述企業以產品履行環保理念相比,也有不少的企業更徹底地奉行從“我”做起的原則,將低碳嵌入整個企業的日常運營。
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和英國樂購集團(Tesco),都在力推“綠色運營”。沃爾瑪承諾2010年其現有門店將減少30%的能源消耗,并推出“綠色供應鏈計劃”,將在2012年前攜手200家供應商提高20%的能效。而為助力全球零碳化,Tesco也提出將于2050年成為一家零碳企業,目前Tesco已在全球12個國家開設了環保店,并于2010年2月在英國劍橋郡的小鎮Ramsey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家零碳超市。
從細節著手的話,建筑能耗、航空旅行、紙張利用、電子垃圾的處理是多數企業在“綠色”運營過程中重點監控的領域。在這幾個環節上頗有心得的渣打銀行就不僅成功地降低了營運所帶來的碳排放,還節省了運營成本(表2)。渣打在選用辦公大樓時會評估其綠色節能等級,采用全球環境管理系統(GEMS)監控其位于全球的88座建筑物,并按季度匯總上報建筑能耗數據。2009年一季度,該行全中國辦公室的電力能耗同比降低了49.3%。此外,通過分析內部數據后渣打發現,其5個主要網絡間80%以上的航空旅行源于內部會議,在引進新的在線網絡與視頻會議設備之后,2006-2008年間,其人均航空旅行下降了22%。
在減少紙張的消耗上企業同樣可以大有作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計,森林砍伐產生的碳排放約占人類活動造成的全部碳排放總量的20%,是影響全球變暖的第三大因素。通過合理使用打印機、實施雙面打印、舉行無紙化會議、推行電子工作流程等措施,渣打的人均紙張消耗在2006-2008年間降低了20%。
聯動放大低碳效應
處于產業群整合核心的大企業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影響,可以帶動更多的合作伙伴承擔社會責任,以整個產業鏈的力量推動節能減排。
關注自身的低碳運營之外,作為廠商與消費者的紐帶,沃爾瑪決定提高供應商的環保門檻,逐步公布6.8萬家供貨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并要求所有供應商必須通過其所在地法規及環保標準的認證,減少不必要的包裝、減少水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在其遠期規劃中,還將在所售商品上標明碳足跡,以滿足消費者日益高漲的環保需求。
在上海“新里程”工業化項目中,萬科則嘗試整合了上下游產業鏈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及監理等環節在內的50多家核心合作伙伴,涉及200多種行業新標準。房地產行業關聯行業甚多,從建筑開發到落成后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均造成大量碳排放,在這個行業采取低能耗標準,其聯動效應也十分顯著。
而在金融行業,銀行則通過金融產品對企業環保予以引導,起到放大綠色效應的杠桿作用。
渣打中國攜手亞洲開發銀行為私營能源管理公司的中國客戶提供中長期貸款,鼓勵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改造現有的樓宇設施,建設能效更高的“綠色建筑”。這一計劃可幫助大量希望提高能源效率的用戶獲得資金支持,進而實現20%-40%的節能。此外,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目前全球已有逾60家金融機構宣布采納“赤道原則”,在貸款和項目資助中實行綠色信貸方針,強調考量客戶的環境和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