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不是一切
商業模式是最近幾年經營管理和投資中的時髦話題,總結和梳理各種商業模式的路徑,找出其中的運營邏輯,也是管理專家熱衷之事。在流動性過剩的時代,無數的資金更是追逐著雕塑著發明著各種商業模式,用作估值的籌碼。
中國最近涌現出很多教育產業的商業模式—稱教育為產業,僅僅是指狹義的主渠道之外的商業化再教育或者培訓班,最近幾年,尤其是新東方在美國上市,巨大的財富效應和價值發現,催生著國內很多資本尋找著打造著自己的“新東方”,各種商業模式花樣翻新,教育這塊蛋糕看上去愈來愈誘人。
易中天有一次說自己能“出挑”得“感謝”中國教育,正因為中國教育普遍失敗,才顯得自己好像是個人物。此話說得很易中天,雖未全中,已不遠矣,就像中國目前良莠不齊的教育商業模式也是拜中國教育普遍失敗所賜,很多目下的教育培訓企業,利用的都是中國教育失敗造就的機會。力圖完成正統教育渠道無法達成的任務,于是衍生出各種課外輔導班,為逃避國內高考而留學的各種出國語言班,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班,諸如此類的教育培訓企業,既有多年屹立的名牌新東方,也有被廣泛質疑的山木培訓。
本刊研究發現,由于商業模式已成為估值的一個重要指標,無論在企業上市前引進戰略投資階段,還是上市后的市值管理階段,都出現了用商業模式包裝企業價值的驅動,甚至出現了并不遵循商業規律,只是為了模式而模式,我們名之為“偽模式”。
比如連鎖模式,渠道為王,已經被簡單化地解讀為銷售終端的數量,于是就大干快上地狂鋪分店,以求達到某個所謂最規模數字,從而實現估值跨躍;而教育商業模式絕非簡單地在品牌之下大力鋪設網點,增加覆蓋率,枉顧教育是營銷精神產品企業必敗的特質。
再成規模的連鎖終端,再美好的商業故事,再巧妙的運作理念,都無法使以往的作為估值支撐的要素變得次要,比如核心技術,現金流,成長速度等,也因此偽模式碰到真市場,早晚會現原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