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體制改革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院體制改革之成敗。而醫院體制改革的成敗系于公立醫院改革的制度設計是否合理,因為它們在數量上構成醫療服務的絕對多數
醫療體制改革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院體制改革之成敗。而醫院體制改革的成敗系于公立醫院改革的制度設計是否合理,因為它們在數量上構成醫療服務的絕對多數。也因此,在去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年-2011年)》確定的五項重點任務中,公立醫院改革被醫療管理部門確定為“試點”領域。這一試點今年將在全國16個城市展開。另有消息稱,有關部門正在制訂公立醫院整體改革方案,那么,安排這些試點可能就是為了發現一個可推廣到全國的改革方案。
但這恐怕不是一種可取的做法。既然官員、專家們都已承認,公立醫院如何改革并無現成方案可用,那就應當放棄制訂一種全國普適的改革方案的企圖。最優的醫院結構、醫院監管體系和公立醫院治理結構是什么,當由各地政府、各家醫院在本地具體社會、經濟環境中發現、創造。中央政府關于公立醫院改革的實施方案,只就一些最為重要的問題提供若干原則、框架即可。三年醫改規劃已就公立醫院改革提出一些基本設想。這些設想仍有待于透過學理的仔細探討和各地試點予以深化、細化。進行這一工作的前提,則是厘清當下醫院管理體制與公立醫院治理結構的痼疾。
這就是行政化與商業化的糾結。所謂“政事不分”“管辦不分”,就描述了政府管理公立醫院的行政化特征。政府醫院管理部門本身就是一個純粹的行政性機構,它又把醫院當成一個“準行政單位”管理。這一行政化管理體制至少導致兩大問題:第一,醫院管理機構不可能平等對待公立與私立醫院,私立醫療市場發育受到嚴重抑制。第二,行政權力滲透到公立醫院內部,使其管理也高度行政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展開的公立醫院改革,又把商業化機制全面引入醫院內部。在當時特定的政治氣氛中,迷信盈利性部門的激勵-約束機制,盲目地把商業化經營機制引入醫療服務領域,且美其名曰“市場化”改革。這顯然是對市場化理論的濫用、誤用。這些公立醫院很快發育成怪胎:它是行政的,又是商業性的。醫院管理機構掌握行政權力,卻與公立醫院共同追求商業目標,為此,它積極運用權力排斥私立醫療服務市場發展,維護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同時,公立醫院的內部管理機制雖然是行政化的,其激勵約束機制卻是高度商業性的,它把“創收”當成員工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其結果,公立醫院反而成為盈利性機構,醫院、醫生的聲譽因此跌落。
對醫院管理體制和醫院治理結構進行第二次改革,就必須準確認知醫療服務的內在性質,擯棄商業化迷信。
這里的第一項原則是非盈利性,也即一般所說的公益性。公立醫院固當如此,大多數情況下私立醫院也可以如此。
現在各地政府在醫改試點過程中,以為只有借助盈利性才能吸引資本進入,解決改革所需資金問題。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私立醫院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成為非盈利性的。只要政府、專家打破政府-市場兩分的思維模式,放手讓“社會”興辦醫院,中國的宗教團體、社會公益慈善機構乃至私人,就可以興辦起眾多私立的非盈利性醫院。當然,這并不排斥私立醫院成為盈利性的醫院。
第二項原則是醫院應實行法人自治。這一點,對私立非盈利性醫院不成問題,問題是公立醫院如何自治。這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公立之“公”。政府官員總以為,政府直接擁有或持有多數股份才是公有。這是把“公”狹隘地理解為政府了。但公的憲法含義是“全民所有”,其具體實現形式完全可以是利益相關者的“共有”,尤其是對非盈利性公立組織。公立醫院可以注冊為一個獨立的財團法人,由一個自治性管理機構持有本醫院的資產。
基于對醫院性質的上述考察,可得出兩項改革政策:第一,醫院內部的治理機制應當“去行政化”。新醫改方案已提出,探索建立以“醫院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但顯然,這個管理委員會不能單由政府官員組成,而應具有公眾代表性,并體現法人自治性質。因此,醫院管理委員會首先應包括本院醫師、護士代表,其次包括社會賢達,最后包括政府財政部門代表。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如果是出資者可以參加,如果是監管者則不能參加,以保證監管獨立性。
第二,醫院監管體系也應當“去行政化”,而強調專業性和獨立性。換言之,現在的醫療衛生行政部門不能直接充當市場監管者,而必須予以改造,強化其專業性,也強化其公眾性,從而更加獨立地進行監管。
總之,醫院體系、醫院監管體系、公立醫院治理機制的重構,需要打破行政化與商業化的雙重迷信,按照多中心治理的原則,給社會、自治以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