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獨立仍遙遙無期等三則
司法獨立仍遙遙無期
(《財經》2010第2期“李莊案檢討”)
重慶打黑行動起初大快人心,深得民意,如今卻快要被圍繞“李莊案”的議論給湮沒了。李莊案的庭審過程和諸多細節已經為公眾所熟知,隨之而來的非議鋪天蓋地:進程太快、證人不出庭質證、證據不夠充分可信等相關程序上的重大瑕疵都被公之于眾,并廣受批評。
公訴人員、審判人員以及相關受邀的法學專家的言行都被放大于公眾的視野當中,無論如何他們現在都不可能得到贊賞。有人批評這些具體的司法人員背棄自己的法律信仰和學識,隨波逐流,不做勇敢獨立的法律人。
但是,換個角度思考,他們有沒有條件做一個勇敢獨立的法律人呢?批評者帶著火氣大罵,卻沒有一點同情之意,是不是也有點不夠厚道呢?
要想批評這些人,你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換做是你,將如何?假使你有勇氣,那就可以改變什么嗎?所以,要想實現法律人精神的獨立,還是要先想好如何給予他們一個可靠的支撐。不論是信仰上的,還是實實在在的制度上的,這才是事情的重點。
北京 法家
清算人員拿錢太多
(《財經》2010年第2期“三鹿索賠疑無路”)
政府實際上也是處于兩難境地:直接訴訟,個別孩童可能獲得高額賠償,但會使三鹿的償付能力下降,從而剝奪其他孩童的賠付權益。
在此思路下,受害人可能出于時間優先順序考慮,會產生一哄而上的訴訟亂象,反而不利于清算;9億元劃至中國乳協,個別受害人雖被剝奪訴訟權利而無緣高額賠償,但卻能夠保障更多數人獲得均等賠償。
在兼顧公平、考慮和諧的基礎上,政府選擇了后者,是可以理解的。但惟一不可饒恕的,是清算管理人員月均6.5萬元的工資,他們怎么拿得下?這些錢能挽救多少生命,他們知道嗎?
《財經網》網友
遷往食物鏈上層
(《財經》2010年第2期“讓人民幣升值嗎?”)
中國的經濟結構應該調整,把過分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調整過來,這樣對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的懼怕就少一些,從而在匯率問題上更具靈活度和主動權。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