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如果進行自營交易,那么他們就不能利用公眾的保護傘為自己賺取巨額利潤
最近,華爾街銀行家高額獎金引起了公眾聲討。為什么我們如此不滿?我們不應該嫉妒他人賺錢的能力,但那些坐擁高額獎金的銀行家賺錢的方法讓我們非常惱火。
這些銀行在金融危機后濫發獎金的行為,就好比一個人得了心臟病,你把他帶到醫院,為他支付醫療費,然而幾天后,他舉辦一個聚會,你又要為他埋單。你會后悔當初本不該救他。
但是,華爾街的一些頂尖銀行家卻不這么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說:“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幫助公司籌集發展所需的資金。公司的發展可以創造財富,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帶來更快增長和更多財富。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我們為社會貢獻了價值。”西方媒體界稱他們為“上帝的銀行家”。
去年,在危機嚴重時期,政府除了救助這些瀕臨破產的銀行別無選擇,因為銀行的倒閉會嚴重損害實體經濟。
美聯儲降低了利率,為所有存款提供擔保,并讓投資銀行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使他們可以接受低利率的貸款。政府現在似乎已經成了“相互關聯而不能倒閉”問題中的人質。一些銀行家們也深諳其中奧妙:如果我從銀行借1000美元,如何歸還那是值得我自己擔憂的問題;如果我借了10億美元,如何歸還那就是值得銀行去擔憂的問題了。
亞洲金融學者和從業者在評論這次危機時,似乎很難避免不批評我們的老師。畢竟,我們都是從西方世界學會了現代銀行和金融監管的科學。
那么老師究竟哪里錯了?西方的金融監管者總是第一個告訴銀行家們,“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風險”。但是事后來看,我們的老師反而忽視了他們自己的建議,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那些對于零售銀行有效的傳統的監管工具和監管流程,對于已經演化到批發銀行的巨頭來說,早已不適當。
這些批發銀行都有大量的衍生產品負債,并且隱藏在不被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之中。
西方老師犯的第二個錯誤也是認識盲點導致的。他們沒有意識到零售銀行和批發銀行的一個基本區別是委托代理問題。
從歷史角度看,銀行之所以被監管,是因為他們是公共存款的代理人,是連接儲戶與公司和個人借款人的橋梁。各國對零售銀行的監管都很嚴格,并由政府提供明確的安全保障網絡,因為倒閉會導致人心惶惶,并相互蔓延。
隨著時間的演進,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傳統的零售銀行不能從利差中獲取足夠的利潤,所以他們不得不嘗試進入批發銀行領域。他們把貸款打包成新的衍生品工具,然后通過出售獲得資金,同時他們還進行自營交易。
慢慢地,他們不再完全是客戶忠誠的代理人,更多時候是自己利益的代理人。這種巨大的變遷源于一種新的銀行經營思潮的驅動——銀行應該是全能的,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金融超市。
作為對比,西方監管者總是認為,不應該監管對沖基金,因為他們是投資者,用自己的賬戶和自己的錢進行交易,所以他們的倒閉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然而,當投資銀行用自己的賬戶交易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和客戶競爭。他們究竟是代理人(應該被監管的),還是委托人(不應該被監管的)?
這里的確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沖突。沒有人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合伙制提出質疑,因為如果商業銀行因自營交易而虧損,那么損失是由合伙人承擔的。但是,當投資銀行成為上市公司,并且是一些衍生產品的發起人和做市商,那么他們的低資本充足率,就可能使整個金融體系非常脆弱。
政府應該為銀行的自營交易擔保嗎?如果你接受這個觀點,那政府為什么不為你我個人的自營交易提供擔保?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為什么沒有一個主要的大宗商品操盤手得到政府擔保,反而一些投行獲得了保護傘?而且,有些公司自營交易可獲得政府擔保和低利率貸款,而有些公司則不具備這些條件,這顯然不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現在并不是考慮到銀行太大而不能倒閉,而要把銀行按照《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進行拆分;真正的問題在于投資銀行如果進行自營交易,那他們就不能利用公眾的保護傘為自己賺取巨額利潤。
最后,借用老子的名言,對于銀行而言,賺大錢若烹小鮮,不能太過。 “上帝的銀行家”忘了本,就不能怪政府對他們下手。■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首席咨詢顧問和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和馬來西亞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