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依賴政府干預,依賴政府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把2010年及以后的增長寄希望于出口的持續增長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8.7%,超過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期,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政府的危機管理取得成功,顯示了強大執政能力,在雷曼兄弟倒閉后短短兩個月就出臺了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并且迅速落實。
在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政府能夠做到這點。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在成功地度過“最困難一年”后,2010年中國經濟前景如何?中國將會面臨何種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新年伊始,我們必須認真考慮這些問題。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先生,但全面系統地分析各種可能性,給出相應預案和對策,是經濟學家不可推諉的責任。
2009年中國經濟處于有效需要不足狀態。由于需求不足(而非供給不足)是經濟增長的制約方,分析有效需求中各個主要構成部分的此消彼長及變化趨勢,是從宏觀經濟層面分析2009年中國經濟歷程、外推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各種可能性的出發點。
由于統計資料不完全,不同機構對于總需求各構成部分貢獻估算有相當的差異。根據我同事的估算,2009年最終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4.2個百分點、7.5個百分點和-3.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貢獻為-3.3個百分點,進口貢獻為-0.4個百分點)。
2008年底我們就堅信,2009年中國“保八”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這種信心主要是建立在中國財政狀況良好的認識基礎上。但我們低估了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出口、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沖擊的嚴重程度。據我同事估算,如把出口增速下降對投資需求的影響考慮進去,2009年中國出口增長速度下降對GDP增長的綜合貢獻高達-6.5個百分點。既然低估了出口增速下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消極影響,自然就會低估固定投資增長速度急劇上升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009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超出了多數經濟學家預料。凈出口增速的逆轉程度被低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對于出口,進口增速下降程度被高估。因為加工貿易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國進口增長速度同出口增長速度具有很高的同步性。
一旦出口增長速度下降,中國的進口增長速度也會相應下降。但2009年進口下降速度明顯低于出口下降速度,從而導致凈出口下降速度高于預期。其原因很可能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急劇增加導致一般貿易品進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間產品進口的減少。
全球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逆勢而上,實現了8.7%的增長難能可貴。但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實現“保八”的目標應該是意想之中的事情。理由非常簡單:中國有著良好的財政狀況,2008年中國國債余額占GDP比重僅僅為18%。經過沖銷不良債權、注資等大手術,中國銀行體系處于從未有過的健康狀態。
不難想象,中國政府能夠采取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內需,用內需增加彌補外需減少,使經濟增長保持在8%的水平上。
但是,2010年中國經濟確實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原因有三。首先,在保增長的同時,中國還必須完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相應的經濟結構調整。其次,中國仍將面對一個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最后,中國政府需要有效管理通貨膨脹預期、抑制資產泡沫。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有兩個重要特征:投資驅動和出口導向。多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超過GDP增速。中國投資率自2001年持續上升,投資同其他總需求的構成部分(消費、投資)不同,其他需求構成部分(如消費需求)僅僅代表本期需求。
但是投資具有雙重作用:在當前代表需求,在接續期代表供給。從均衡狀態出發,投資需求增速的提高和投資率的上升,在當期會造成經濟過熱,經過一定時期后就會造成產能過剩。中國政府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致力于防止投資增長速度過快導致經濟過熱。
其實,抑制投資增速過快造成的經濟過熱就是為了防止出現過剩產能。而直到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爆發之前,中國之所以未出現嚴重產能過剩,是因為強勁出口需求吸收了中國過剩產能。具體表現是,出口與投資同步高速增長,在一段時間內,出口增速甚至超過投資增速。結果是,在潛在過剩產能迅速積累的同時,中國經濟過熱現象日益嚴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爆發,則突然暴露了中國嚴重產能過剩問題。
財政刺激計劃遏制經濟增長的下滑,但卻導致中國投資率進一步上升。2009年,中國的投資率可能接近或超過50%。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主要用于基礎建設投資——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投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但卻又產生了投資周期長、投資效率低下、銀行不良債券增加和財政狀況惡化的可能性。產能過剩必將增加企業出口的壓力,而中國早已因大量貿易順差而受到巨大國際壓力。
由于長期執行出口導向戰略,中國貿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別高于60% 和30%,超過所謂“貿易立國”的日本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2009年中國經濟之所以受到嚴重沖擊,最直接原因可歸之于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過高。
中國出口導向戰略的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雙順差”。自2005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問題則變得越來越突出。中國長期維持的雙順差,反映了中國資源配置的極大不合理性。
這種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100位之后的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最大提供資本(保持經常項目順差,并把由此獲得的外匯用于購買美國國庫券)提供國,而未能把表現為經常項目順差這部分來自于本國儲蓄的資金用于改善本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內投資。
第二,大量引入外資,卻未能利用引入的外資購買外國設備和技術(這并不排除作為個體的企業把引入外資而獲得的資金用于進口機器設備、技術和管理和原材料),而將這些資金用來購買美國國庫券(這部分外匯儲備實際上是用從外國借來的錢購買的)。
第三,由于金融危機、美國內外債急劇增加、美元貶值趨勢和未來美國通貨膨脹風險,中國的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特別是我們所持美國國債、政府機構債面臨資本損失的危險。
在中國目前對外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雙順差的增加意味著外匯儲備的增加。增加貿易順差固然有助于增加就業。但是中國通過消耗真實資源所換回的僅僅是“借據”,而這些“借據”的價值正在逐漸消失。
2009年由于外部沖擊,中國的貿易順差明顯減少,但是,中國依賴外需、通過出口吸收過剩產能的狀況并未發生根本變化。2010年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既要保持8%至9%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數百萬新增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又要減少對外依存度和貿易順差。
從理論上,我們必須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但在實踐上,要實現這種轉變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如果別無選擇,寧可選擇繼續增加國內投資。
全球經濟在2010年將全面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9%,發達國家經濟增長3.9%,其中美國增速為2.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6%(其中中國增速達10%)。許多企業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全球經濟回暖所導致的外需增長上面。
但我們不能排除幾種可能性。首先,由于存在某種潛藏的問題突然暴露,美國剛剛恢復的金融穩定再次遭到破壞。其次,由于“退出戰略”實施過早,美國經濟“二次探底”。再次,美元貶值加速。最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
美國經濟的復蘇是超常規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結果。2009年美國財政赤字達1.42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10%,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高紀錄。目前美國國債占其GDP比重已達84%。為了保證經濟增加和降低失業率,美國政府在2010年可能會繼續采取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有一個較好的出口環境。
美國的巨額財政赤字已經引起公眾嚴重不安。美國還一直保持經常項目逆差,而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經常項目逆差的進一步惡化,并將使美元貶值的壓力進一步增加。2010年美國政府面臨兩難選擇:繼續執行超常規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則美國的財政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將會進一步嚴重惡化。
實行“退出戰略”,美國經濟可能再次探底,失業率再次回升。如果美國政府既不希望經濟二次探底、失業率回升,又不希望財政赤字增加過快、國際收支平衡進一步惡化,惟一可用的經濟政策工具就是貿易政策。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減少經常項目逆差)將成為美國2010年經濟政策的一大著力點。
增加凈出口可以同時實現保增長、保就業和減財政赤字、減經常項目逆差,從而穩定美元的雙重目標。除非出現革命性的新技術、新產品,美國政府只能依靠有限的政策手段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美國政府可能繼續對美元貶值采取“善意忽視”的政策。由于中期選舉將在年內進行,2010年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肯定會大大增強。
總之,2010年中國外部環境可能出現變數,我們不能、亦不應把2010年及以后的增長寄希望于出口的持續增長。
只要中國政府認為必要,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就能夠保持在8%至9%的速度。在未來數年內中國運用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擴張性政策的空間依然存在,公眾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近期前景持樂觀態度是正確的。
但是,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依賴政府干預,依賴政府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我們希望在實現增長目標同時,中國發展模式能夠得到調整,經濟結構能夠得到改善。惟其如此,在未來的數個十年中,中國經濟才能持續增長。■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