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modern classics
《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尤爾根哈貝馬斯等著,鄧伯宸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1月
2003年2月15日,海灣地區形勢異常緊張,戰爭的到來似乎不可避免。這時歐洲空前團結,從倫敦到巴黎再到柏林,大批歐洲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抗議美國對伊開戰。這次反戰游行跨越國家的界限,影響波及整個歐洲,并象征著一個歐洲“公共領域”的誕生。
2003年5月31日,在哈貝馬斯的組織下,一批歐洲最負盛名的學者同時在《法蘭克福匯報》《解放報》等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上發表文章,討論伊拉克戰爭及歐洲人集體反戰的意義。學者們觀點或有不同,但都認為伊拉克戰爭客觀上催生了一個“歐洲國”的共識。
本書選錄各方發表的文章,真實記錄了這場論戰。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金觀濤、劉青峰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
本書最初是200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在香港出版。這次是由法律出版社推出的內地版。它使用定量的方式來研究觀念史,讓研究結果變得更清晰,并可驗證。作者首先建立起一個容量高達1.2億字的文獻數據庫“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然后利用該數據庫,對“權利”“個人”“公理”“民主”“社會”“科學”“經濟”等政治術語進行統計分析,探討這些政治術語所對應的西方現代思想在中國的引進與吸收過程。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今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出現的諸多問題讓思想界憂心忡忡,分歧也與日俱增,而如果要為這些分歧找到一個整合點的話,只有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啟蒙精神。本書看似一個小切口的專業性研究,實際指向的卻是那些在上世紀80年代沒有找到答案的大問題。
知識與情趣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第三共和國的崩潰:1940年法國淪陷之研究》,(美) 威廉夏伊勒著,戴大洪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的法國,面對德國的入侵,不足六周就分崩離析。這場悲劇是如何產生的,作者威廉夏伊勒試圖在本書中給出一個答案。
本書是作者另一部巨著《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姊妹篇。《第三帝國的興亡》的著眼點在德國,而本書的著眼點則在法國與英國方面。兩部作品相互比照,更能看清“二戰”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的根源。
這是一本關于“二戰”歷史的偉大著作,更是一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物質與精神衰亡史。
《重新發現社會》,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唐德剛先生曾經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到,鴉片戰爭時期,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中國社會面臨歷史上第二次政治社會制度大轉型。這次轉型驚心動魄,交織著無數人的苦難與血淚,可以被稱為“歷史的三峽”,驚濤駭浪中,只能進不能退。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歷又一場重大轉型,已經處于另一個“歷史的三峽”。熊培云的《重新發現社會》,用發人深省的筆觸記錄了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同樣,本書也從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對中國的前途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當經濟發展起來后,政治的、社會的問題該如何解決?沒有回答這些問題,就不能順利通過這道“歷史的三峽”,建設公民社會的理想也將無從談起。
《中國做對了什么》,周其仁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本書是周其仁教授的最新文集,匯集了作者在不同媒體和場合的25篇文章與演說。它們既有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總結與思考,更有對當前經濟領域熱點問題的分析與展望。本書涵蓋的話題包括產權改革、金融市場、區域協調等。
針對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說法,作者認為,中國經濟的競爭力,除了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優勢和中國人力資本的迅速積儲,還有顯著降低的“制度費用”。而中國經濟的制度成本之所以能大幅度降低,正是得益于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
本刊研究部